3.情感表达
- 哀悼之情:全文笼罩着对陶渊明去世的哀伤之情,如“呜呼哀哉”多次出现,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好友离世的悲痛。从对陶渊明生平的叙述到对其品德的赞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颜延之对陶渊明的不舍与怀念。
- 敬佩之意:作者对陶渊明的品德、操行和人生选择充满敬佩,高度赞扬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高尚品质,以及他弃官归隐、追求自由和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认为他是当世难得的高士。
4.艺术特色
- 骈体行文:本文采用骈体文的形式,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用典丰富,如“田生致亲之议”“毛子捧檄之怀”“长卿弃官”“稚宾自免”等,通过这些典故,不仅简洁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 语言风格:语言庄重典雅,用词精准,既符合诔文的文体要求,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对陶渊明的评价,没有虚夸谀美之风,以质朴而真挚的语言,写出了陶渊明独特的精神风貌。
……
解析:
序文
1. 夫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 解析:美玉无比精美,却不会成为护城河中被珍视的宝物;桂树与花椒确实芳香,却并非园林中常见的果实。开篇以美玉、桂椒为喻,用比兴手法引出下文,暗示像陶渊明这样具有非凡品质的人,不会流于世俗,不会被世俗所珍视或认同。
2. 岂其深而好远哉?盖云殊性而已:
- 解析:难道是它们刻意喜好僻远之处吗?只是因为它们本性独特罢了。进一步解释前文所举例子,说明美玉、桂椒的独特存在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其自身独特的本性,以此类比陶渊明不随波逐流的品性是与生俱来的。
3. 故无足而至者,物之藉也;随踵而立者,人之薄也:
- 解析:所以那些无需凭借外力就能来到身边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有所借助利用;而那些接踵而来(追求名利)的人,往往反映出人的浅薄。此句通过对比,批判了追逐世俗之物的浅薄,与上文所喻的独特品性形成对照,为引出对陶渊明的赞美做铺垫。
4. 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
- 解析:像巢父、伯成子高那样高尚的品行,伯夷、商山四皓那样崇高的气节,他们将尧、禹视为普通老者,把周、汉的富贵看得微不足道。列举巢父、伯成子高、伯夷、商山四皓等古代高士,称赞他们不慕权势富贵,拥有高尚的气节,为后文将陶渊明与他们相提并论做铺垫。
5. 而绵世浸远,光灵不属,至使菁华隐没,芳流歇绝,不其惜乎:
- 解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时代渐渐久远,他们的光辉精神未能延续,致使杰出的人才和美好的风尚隐没断绝,这难道不可惜吗?表达对古代高士高尚精神未能传承下来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当今像陶渊明这样能继承这种精神的人难能可贵。
6. 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首路同尘,辍涂殊轨者多矣:
- 解析:虽然当今的人,各自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但开始时走着相同的道路,中途却改变方向的人很多。指出当世之人大多不能坚守初心,与前文古代高士形成对比,突出陶渊明坚守自我的难得。
7. 岂所以昭末景、泛余波:
- 解析:这怎么能发扬前贤的余光,使他们的风范流传呢?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当世之人不能传承前贤风范的遗憾,引出对陶渊明的叙述,暗示陶渊明或许能延续这种高尚风范。
8. 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 解析:晋朝有一位征士,是浔阳的陶渊明,他是隐居在庐山的人。明确指出陶渊明的身份、籍贯与隐居之地,正式开启对陶渊明的介绍。
9. 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
- 解析:他幼年时不喜欢玩耍嬉戏,长大后内心质朴纯真;学习不是为了成为众人称赞的老师,写文章只求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从幼年和成年两个阶段,分别介绍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和对待学习、写作的态度,展现其质朴无华、追求本真的特质。
10. 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每见其默:
- 解析:身处众人之中,他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孤独;与人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此句刻画了陶渊明不随波逐流,沉稳内敛的性格,不热衷于世俗的交往,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
11. 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 解析:陶渊明年少时生活贫困穷苦,家中没有仆人婢妾。连打水舂米的体力活都难以承担,野菜豆类等食物也时常匮乏。描绘了陶渊明早年生活的贫困艰难,体现其生活的困苦程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