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 解析:运用对比手法,将剑阁与彭门山、碣石山以及嵩山、华山进行比较。“狭过彭碣”表明剑阁比彭门山和碣石山更加狭窄,突出其地势狭窄险要的特点,这种狭窄的地势在军事防御上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高逾嵩华”则强调剑阁的高度超过了嵩山和华山,进一步凸显其地势的险峻,让人对剑阁的险要地势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为下文论述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埋下伏笔。
5.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
- 解析: “惟”在这里起到强调作用,“作固作镇”表明剑阁作为蜀地的门户,具有双重重要意义。它既是蜀地坚固的防御屏障,能够抵御外敌入侵,保障蜀地的安全;又是蜀地重要的军事镇守之地,显示出其在军事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此句直接点明剑阁对于蜀地的重要性,将前文对剑阁地理形势的描写与蜀地的安全和稳定紧密联系起来。
6. 是曰剑阁,壁立千仞。
- 解析: “是曰”明确指出前文所描述的险要之地就是剑阁。“壁立千仞”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剑阁的悬崖峭壁如同墙壁一样直立,高达千仞。“千仞”极言其高,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剑阁地势的险峻,仿佛亲眼目睹那高耸入云、陡峭无比的悬崖,进一步强化了剑阁作为天险的印象,为后文论述其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地理基础。
7. 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 解析: “穷”和“极”在这里都表示达到极致的意思。此句总结前文对剑阁地势的描写,强调剑阁集中了大地的险要和道路的高峻,将剑阁的险峻推向极致。它概括了剑阁地势在地理环境和交通道路方面的极端险要性,是对剑阁地势特点的高度凝练,也为下文从历史和政治角度探讨其意义做了铺垫。
8. 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 解析: 此句从历史规律的角度阐述剑阁在不同世道下的作用。“世浊”指世道混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此时有人会凭借剑阁的险要地势叛逆作乱,与中央政权对抗。“道清”表示世道清平,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剑阁则能保证交通顺畅,人们安居乐业。这两句话揭示了剑阁的战略地位与社会政治状况的紧密联系,暗示了地势险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掌握它的人如何运用,为后文论述历史事件和教训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9. 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 解析: 以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剑阁在不同朝代的开闭情况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闭由往汉”指在汉朝时期,由于政治、军事等原因,剑阁曾被关闭,限制人员和物资的流通,这反映了当时对蜀地的管控策略。“开自有晋”表明到了晋朝,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剑阁又重新开通,体现了晋朝对蜀地政策的调整以及对剑阁战略地位的重新认识。通过这两个历史时期剑阁开闭的对比,展示了剑阁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作用,以及它与朝代兴衰、政治变迁的紧密关联。
10.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
- 解析: 运用典故,“秦得百二”指秦国占据崤函险要之地,凭借二万兵力可以抵挡诸侯百万之众。这里的“百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强调了秦国因占据险要地势而在军事上具有强大的防御和进攻优势,凭借这种地理优势,秦国得以并吞诸侯,成就霸业。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险要地势在国家发展和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下文论述剑阁的重要性提供历史参照,暗示剑阁类似崤函一样,具有改变政治格局的战略意义。
11. 齐得十二,田生献筹。
- 解析: 同样运用典故,“齐得十二”指齐国凭借十二座城池的险要地势。“田生献筹”是说谋士田生为齐国出谋划策,利用这十二座城池的优势,使齐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主动。此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地势险要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即使是相对较小的区域,凭借险要地势并加以合理谋划,也能发挥巨大作用。与上句秦国的典故一起,从不同角度说明地势险要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影响,为后文论述剑阁的重要性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强化了文章的说服力。
12. 矧兹狭隘,土之外区,
- 解析: “矧”表示况且,起到递进的作用。前文列举了秦国和齐国凭借地势成就霸业的例子,此句进一步指出剑阁不仅地势狭窄险要,而且处于国家的偏远地区。“狭隘”再次强调剑阁地势的险要特点,“土之外区”点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处于相对边缘但又极具战略价值的区域。这为下文论述剑阁的独特战略意义做铺垫,突出了剑阁虽地处偏远,但其险要地势使其在国家政治和军事格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13.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