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张载《七哀诗?其二》

作品:诗词一万首|作者:咸鱼耀祖|分类:其他|更新:2025-07-10 08:17:14|字数:7982字

七哀诗?其二

张载

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

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

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

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顾望无所见,唯睹松柏阴。

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

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

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

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

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

……

赏析:

张载的《七哀诗·其二》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作,以秋景为依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沉的哀伤,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一、思想情感

1. 悲秋引发的哀思:诗歌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肃杀的秋景图,“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秋风带着肃杀之气,无情地扫过树林,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随着秋意渐浓,“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候鸟收起了悦耳的鸣声,寒蝉也不再啼叫,白露在半夜凝结,树叶凋零后树枝显得格外阴森。这些秋景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化,更暗示了生命的消逝与无常,引发诗人内心深处对逝者的哀思。

2. 睹物思人的愁绪: “顾望无所见,唯睹松柏阴”,诗人环顾四周,眼中唯有松柏的阴影,松柏常种植于墓地周围,暗示着这里是逝者安息之处,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逝者的思念。“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随着时间的推移,逝者的坟墓渐行渐远,但诗人的思念却愈发深沉,体现出他对逝者难以割舍的情感。

3. 忧思难遣的痛苦: “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诗人因忧愁而头发变白,发出愁绪难以承受的感慨。这种忧愁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思念,还包含着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悲哀。“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诗人在秋风中徘徊,泪水沾湿了衣襟,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推向极致,生动地展现了他无法排遣的哀伤。

二、艺术特色

1. 意象营造意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秋季意象来营造哀伤的意境。秋风、寒蝉、白露、落叶、松柏等意象,都具有典型的秋季特征,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伤、凄凉的情感相联系。秋风的萧瑟、寒蝉的消逝、白露的凝结、木叶的凋零,以及松柏的阴森,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肃杀与悲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悲痛。

2. 动静结合的描写: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肃肃”描绘出桐树枝叶在风中摇动发出的声音,是动态描写;“翩翩”刻画了孤禽轻盈栖息的姿态,为静态描写。“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从听觉角度,离鸿的鸣叫与蜻蛚的低吟,一高一低,一动一静,相互交织。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全方位地渲染出孤寂、哀伤的氛围,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加鲜明,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3. 情感的层层递进: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开篇借秋景引发哀思,接着通过对墓地周围环境的描写,如松柏阴,进一步加深对逝者的思念。“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则将思念之情推向更深处,强调时间的流逝并未冲淡情感,反而使其愈发浓烈。最后,“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从忧愁对自身身体的影响,到在风中徘徊落泪,将诗人内心的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无法承受的哀伤,情感的抒发水到渠成,极具感染力。

张载的《七哀诗·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成为古代悼亡怀人诗歌中的佳作,让后人在品味秋景的同时,也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对生命的思考。

……

解析:

1. 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

- 解析: “秋风吐商气”,古人将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四季相配,商音对应秋季,这里说秋风吐出“商气”,点明时令为秋,且赋予秋风以肃杀之感。“萧瑟扫前林”描绘出秋风凛冽,如同一把扫帚,无情地扫过前面的树林,使树木枝叶纷纷飘落,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此句从视觉和感觉上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肃杀,引发内心的凄凉之情。

2. 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

- 解析: “阳鸟”即候鸟,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收和响”表示候鸟停止了往日和谐悦耳的鸣叫声,因为秋天到了,它们准备南飞。“寒蝉无余音”,寒蝉在深秋时节生命即将终结,再也发不出声音。这两句通过描写候鸟和寒蝉声音的消失,从听觉角度强化了秋意的浓重和生命的消逝,暗示着一种繁华不再、生机渐失的哀伤,进一步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诗词一万首》,方便以后阅读诗词一万首第202章 张载《七哀诗?其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诗词一万首第202章 张载《七哀诗?其二》并对诗词一万首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