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 解析:“穷年”表示一年到头,这里可理解为长时间。“非所用”明确指出所携带的章甫长时间都派不上用场。“此货”指代章甫,“安设”即如何处置。诗人发出这样的无奈感慨,表面上是说章甫在越国无处可用,实则是以物喻人,暗示自己拥有的才华、学识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没有施展的空间,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困惑,进一步深化了不被社会认可的主题。
4.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 解析:“瓴甋(líng dì)”是砖坯,是极为普通、价值低廉的物品;“玙璠(yú fán)”则是美玉,象征着珍贵与美好。“鱼目”是鱼的眼睛,常被用来比喻假冒伪劣之物;“明月”即明月珠,是稀世珍宝。这里将用瓴甋自夸为玙璠、鱼目嘲笑明月珠作比,形象地批判了流俗之人是非不分、美丑颠倒的现象。他们把低贱的东西当作高贵的,将假冒的东西去嘲笑真正的珍宝,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价值判断的扭曲,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愤慨与不满。
5.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 解析:此句化用宋玉《对楚王问》的典故。“郢”是楚国的都城,“郢中歌”指在郢都有人唱歌。“能否”指唱歌水平的高低,“居然别”表示明显地显现出差别。诗人以郢都人唱歌为例,说明不同水平的歌曲所得到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优秀的歌曲与低俗的歌曲在听众的反应上能清楚地分辨出差别。这为下文具体描述高雅与低俗歌曲的不同境遇做铺垫,进而引出对社会中高雅与低俗、贤能与平庸被错误对待现象的批判。
6.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 解析:继续沿用宋玉《对楚王问》的典故。“阳春”指《阳春》曲,是高雅的音乐;“和者”即应和的人,“无和者”表明唱《阳春》曲时很少有人能跟着唱,体现出高雅艺术曲高和寡。“巴人”指《下里巴人》,是通俗的歌曲,“下节”指打节拍,“皆下节”说明唱《下里巴人》这类通俗歌曲时,众人都能跟着打节拍,广受欢迎。通过这两种歌曲应和情况的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当时社会审美水平低下,人们普遍追求低俗、通俗的事物,而高雅的艺术和贤能的人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重视,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悲哀。
7.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 解析:“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这里指代普通大众。“昏迷”形容大众处于昏聩迷惑的状态,他们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盲目追求低俗之物。“此理”指前文所揭示的美丑颠倒、贤愚不分的现象背后的不合理道理。“谁能察”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诗人的痛心与无奈,众多人都陷入这种昏聩的状态,真正的道理难以被察觉和重视,诗人希望有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不合理状况,改变社会风气,点明了诗歌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并希望有所改变的主旨。
……
句译:
1.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 翻译:从前我带着礼帽,姑且打算到越国去。
2. 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 翻译:一路前行进入僻远之地,看到瓯骆人都遵循断发的习俗。
3.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 翻译:一年到头这东西都用不上,这礼帽该如何处置呢。
4.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 翻译:用砖坯自夸为美玉,拿鱼目嘲笑明月珠。
5.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 翻译:难道没看到郢都人唱歌,水平高低明显有差别。
6.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 翻译:唱《阳春》曲没有应和的人,唱《下里巴人》众人都跟着打节拍。
7.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 翻译:社会上的人大多昏聩迷惑,这种不合理的道理谁能看清楚呢。
……
全译:
从前,我备好了礼帽,本想着前往越国去。一路上渐行渐远,深入那僻远荒芜之地,只见瓯骆一带的人们都留着断发的发型。
这礼帽啊,长年累月都派不上用场,真不知该拿它如何是好。就好比有人拿着砖坯,却自夸是美玉,拿着鱼目,还嘲笑明月宝珠。
难道没看到在郢都唱歌的情形吗?唱得好不好,效果截然不同。高雅的《阳春》曲,几乎无人能跟着唱和;通俗的《下里巴人》,大家却都能跟着节奏打拍子。
社会上的人大多昏聩糊涂,这样的道理又有谁能真正洞察呢?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诗词一万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