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对比与衬托手法:多处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马敦形象。一方面,将马敦的英勇坚守与众多官员的临阵脱逃对比,如“建威丧元于好畤,州伯宵遁乎大溪。若夫偏师裨将之殒首覆军者,盖以十数;剖符专城,纡青拖墨之司,奔走失其守者,相望于境”,更显马敦的忠诚勇敢;另一方面,以敌军的强大凶残衬托马敦的坚韧顽强,如“群氐如猬毛而起,四面雨射城中”,突出马敦坚守汧城的艰难与不易。
3. 用典自然贴切:文中巧妙运用典故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如“昔周之季,有推围城。汉祖之困,实离京索”,借历史上周朝末年与汉高祖刘邦的困境,类比马敦所面临的艰难处境;“昔收杞梁,褒其贞勇。鲁人投戈,齐为之终”,以杞梁的典故,将马敦的贞勇与古代英烈相联系,赞颂其英勇忠义,使文章文化底蕴深厚,表达更具说服力。
三、文学价值
1. 丰富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学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马敦这一鲜明的英雄形象。以往文学作品多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主角,本文聚焦于一位官职不高的督守,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让读者看到在战乱中坚守正义与职责的底层官员形象,为后世文学人物塑造提供新思路。
2. 诔文写作典范:在诔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结构上,序文叙事清晰,正文抒情议论恰当,层次分明;内容上,对人物事迹的叙述具体生动,对人物品质的赞扬真挚深刻;手法上,多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增强了诔文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为后世诔文写作提供了优秀范例,影响深远。
……
解析:
序
1. 惟元康七年秋九月十五日,晋故督守关中侯扶风马君卒。呜呼哀哉!
- 解析:开篇点明时间为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秋九月十五日,介绍人物是已故的督守、关中侯,扶风人马君(即马敦)去世,“呜呼哀哉”直接表达出沉痛的哀悼之情,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2. 初,雍部之内,属羌反未弭,而编户之氐又肆逆焉。
- 解析:“初”回溯事件起始,“雍部”指雍州地区,“弭”意为平息,“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肆逆”即肆意叛逆。此句说明当时雍州地区局势,羌族反叛尚未平定,编入户籍的氐族又开始肆意叛乱,交代马敦所处的动荡背景。
3. 虽王旅致讨,终于殄灭;而蜂虿有毒,骤失小利。
- 解析:“王旅”指朝廷的军队,“殄灭”意为消灭,“蜂虿”泛指毒虫,这里比喻反叛势力。朝廷军队虽进行讨伐并最终消灭反叛势力,但如同蜂虿有毒,官军在过程中也突然遭受一些小的损失,表明战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4. 俾百姓流亡,频于涂炭。
- 解析:“俾”是使的意思,“涂炭”形容处境困苦。此句指出战乱致使百姓四处流亡,频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强调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5. 建威丧元于好畤,州伯宵遁乎大溪。
- 解析:“建威”指建威将军,“丧元”即丧命,“好畤”为地名;“州伯”指州官,“宵遁”即趁夜逃跑。建威将军在好畤丧命,州官在大溪趁夜逃跑,通过高级将领和官员的表现,展现出当时军事局势的危急和部分官员的怯懦。
6. 若夫偏师裨将之殒首覆军者,盖以十数;剖符专城,纡青拖墨之司,奔走失其守者,相望于境。
- 解析:“偏师裨将”指非主力部队的将领,“殒首覆军”即战死且军队覆灭;“剖符专城”指持有符节、担任一城之长的官员,“纡青拖墨”指官员们佩青绶、着墨绶,代指官员。此句说不仅有众多偏师裨将战死、军队覆灭,还有众多地方官员弃城而逃,在边境上随处可见,进一步渲染局势的严峻和官场的混乱。
7. 秦陇之僭,巩更为魁。既已袭汧而馆其县。
- 解析:“秦陇”指今陕西、甘肃一带,“僭”指僭越叛乱,“巩更”为人名,是反叛者的首领。在秦陇地区的叛乱中,巩更成为罪魁祸首,他已经袭击了汧县并占据县城,点明马敦所面临的直接威胁。
8. 子以眇尔之身,介乎重围之里;率寡弱之众,据十雉之城。
- 解析:“子”指马敦,“眇尔”形容渺小,“介”意为处于,“雉”为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马敦以渺小之身,处于重重包围之中,率领寡弱的士兵,据守周长仅十雉的小城,突出其处境艰难和责任重大。
9. 群氐如猬毛而起,四面雨射城中;城中凿穴而处,负户而汲。
- 解析:“群氐”指众多氐族叛军,“猬毛而起”形容叛军如刺猬毛般纷纷涌起,“雨射”像雨点一样射箭。众多氐族叛军蜂拥而起,从四面像雨点般向城中射箭;城中人只能凿洞穴居住,背着门板去取水,描绘出汧城被围时的紧张和艰难场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