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语言优美且富有表现力:陆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准的词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回天倒日之力”“济世夷难之智”等语句,使用夸张手法,凸显曹操的雄才大略;“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用词细腻,生动展现曹操的儿女情长。同时,句式整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三、文学价值
1. 丰富了对历史人物的文学塑造:突破了以往对曹操单纯以政治、军事角度的评价,从人性角度展现曹操临终前的情感与牵挂,使曹操形象更加立体、真实,为后世文学创作中历史人物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例。
2. 深化了文学对生命与命运主题的表达:以曹操的故事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生命、命运、情感和欲望等主题,丰富了西晋文学的思想内涵。其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索,对后世文学在同类主题创作上产生深远影响,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作品,同样体现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
解析:
序文部分
1.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着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 解析:开篇点明时间为元康八年,作者陆机从台郎外调补任着作郎,在秘阁浏览书籍时见到魏武帝曹操的遗令,不禁感慨叹息,长时间沉浸在伤感情绪中。此句为全文奠定了伤怀的情感基调,引出后文对曹操遗令的诸多感慨。
2. 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绝哭。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 解析:客人提出观点,认为终结和开始是万物的最终归宿,生死是生命的范畴。所以人们通常在面对丧事殡葬时悲痛,看到旧年的草根(意味着时间流逝,生死已常态化)就停止哭泣。而陆机却在曹操去世百年后伤心,在并无直接情感关联之地兴起哀伤,客人质疑陆机或许只知哀伤可存在,却不懂情感也可放下。这里以客人的质疑引发下文陆机的回应,推动论述展开。
3. 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 解析:陆机回应客人,以日食因日月交会、山崩因土壤朽坏为例,指出这都是命运气数。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是因为太阳月亮本具高远明亮资质,却难免被遮蔽牵累;处于长久安稳态势,最终仍遭受崩塌离散祸患。陆机以此类比曹操,暗示曹操虽有雄才大略,却也逃不过命运捉弄,为下文进一步阐述曹操的命运做铺垫。
4. 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
- 解析:此句具体描述曹操命运的反差。曹操曾有扭转乾坤之力,却无法拯救自己身体;有救世平定危难的智慧,却在宫廷中受困。他的声名本可感通天地,最终却藏于小小棺木;光辉曾照耀四方,如今却被掩蔽在小块墓地。通过强烈对比,突出曹操人生结局的无奈,强化了命运无常的感慨。
5. 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筭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
- 解析:继续深入刻画曹操的命运悲剧,其雄心被儿女情长摧折,宏伟蓝图变为哀伤遗愿,长远谋划因生命短暂受限,远大志向在短促人生道路受阻。陆机感慨,这不仅仅像盲人乐师对日食、百姓对山崩感到奇怪那样简单,进一步强调曹操命运的悲剧性远超一般自然现象带给人的惊异,引发读者对曹操命运以及生命无常的深思。
6. 观其所以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
- 解析:陆机开始审视曹操临终前对长子的嘱托以及为四个儿子所做的谋划,认为曹操治理国家的谋略深远,使家族兴旺的训诫也很宏大,肯定曹操在政治和家族规划上的长远眼光,展现其作为政治家和家族领袖的风范。
7. 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善乎达人之谠言矣!
- 解析:引用曹操遗令中关于军中执法及对自身小忿怒、大过失的反思之语,陆机称赞这是通达事理之人的正直言论,从侧面反映曹操的自知之明和对后人的恳切告诫,展现曹操的智慧和理性。
8. 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
- 解析:描述曹操抱着小女儿,指着幼子曹豹托付给其他四子并落泪的场景,陆机感慨曹操往昔以天下为己任,如今却只能将爱子托付他人,通过这种强烈对比,凸显曹操英雄末路的悲哀,展现其铁血外表下的儿女情长,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