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陆机《漏刻赋》

作品:诗词一万首|作者:咸鱼耀祖|分类:其他|更新:2025-07-10 08:10:42|字数:8338字

5. 激铜乌以启路,因进旅而先后

- 解析:这里描述的是漏刻的启动与运行规律。水流的动力激发铜乌,使其开启计时的“路程”,就如同队伍前行,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推进。以“进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漏刻以水流为动力,驱动各个部件按规律运作,体现了古人在设计漏刻时对其运作逻辑的精心构思,展示了漏刻运作的科学性与规律性。

6. 附承虚以肆愤,将势尽而不渝

- 解析:“附承虚”指漏刻的某些部件借助水流的冲力,在虚空之中运行。“肆愤”可理解为部件在水流作用下,充分发挥其功能。“将势尽而不渝”则强调即使水流的冲力将要耗尽,这些部件依然坚守其职责,不改变运行的状态。此句突出了漏刻部件在水流作用下能够稳定运行,体现了漏刻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水流变化对计时的影响,通过巧妙的构造保证了计时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7. 箭丽弦以髣髴,土登降而相仇

- 解析:“箭”指漏刻中的刻箭,它的移动仿佛附着在弦上一般,精准而有序。“土”可能指漏刻中类似秤锤或配重的部件,用于平衡和控制刻箭的升降。“登降而相仇”表示这两个部件相互配合,一个上升,另一个则下降,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此句详细描绘了漏刻中两个关键部件的协作关系,展示了漏刻通过部件间精确的配合实现精准计时的原理。

8. 翔风忽其际会,零露被于蓐收

- 解析:描绘了一种诗意的场景,当微风忽然吹来(“翔风忽其际会”),露珠洒落在代表秋天的方位神蓐收所在之处(“零露被于蓐收”)。这里通过对微风、露珠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诗意的氛围。同时,暗示了漏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变化下,依然能够稳定地运行,不受外界微小气候变化的干扰,进一步强调了漏刻计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9. 尔乃颓阳西倾,巽风南逝

- 解析:“尔乃”为承接连词,起过渡作用。“颓阳西倾”描绘了太阳逐渐向西倾斜,慢慢落下的情景,直观地展现了一天中时间的推移。“巽风南逝”中的“巽风”代表南风,说明南风轻轻吹过并向南消逝,从侧面烘托出时间的流逝如同自然风的流动,不可阻挡。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与漏刻计时相呼应,体现了漏刻计时与自然时间流逝的一致性,强化了时间不断前行的意象。

10. 玉山摧而莫留,银箭咽以凝滞

- 解析: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玉山摧”将时间的流逝比作玉山崩塌,表现出时间如同崩塌的玉山一样,势不可挡,无法挽留,强调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和强大力量。“银箭咽以凝滞”中的“银箭”指代漏刻中的刻箭,仿佛刻箭因为时间的飞速流逝而哽咽、凝滞,形象地表达了刻箭在记录时间时,似乎也感受到了时间流逝的沉重,从侧面反映出时间的无情流逝以及漏刻对时间如实记录的特性。

11. 时不留于激箭,景无废于循机

- 解析:此句进一步阐述时间与漏刻的关系。“时不留于激箭”表明时间不会因为漏刻刻箭的快速移动而停留,强调时间按照自身的规律客观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景无废于循机”中的“景”可理解为日影,意思是日影也不会因为漏刻的运行机制而停止或混乱,依然会按照正常的规律随着时间移动。这两句再次强调了时间的客观性和漏刻计时的精准性,漏刻能够准确地反映时间的流逝过程,无论时间如何前行,漏刻都能遵循其规律,如实记录,凸显了漏刻在古人认知和记录时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句译:

1. 夫何希微而难察,亦神功之所兴

这(漏刻)构造是何等的精妙细微而难以察觉,同样也是凭借高超技艺所创造出来的。

2. 虽水火之疾徐,无斯节之相应

即使水与火有速度上的快慢变化,却没有像(漏刻)这样与时间节奏如此精准相应的。

3. 激悬泉以远射,跨飞途而遥集

(漏刻中的水)如被激发的悬泉向远处喷射,跨越空间后远远地汇聚。

4. 伏阴虫以承波,吞丹流以授邑

(漏刻内)类似阴虫的部件伏着承接水流的波动,接纳有色的水流并将其引入特定区域。

5. 激铜乌以启路,因进旅而先后

水流激发铜乌开启计时路程,(各部件运作)如同队伍行进般有先后顺序。

6. 附承虚以肆愤,将势尽而不渝

(漏刻部件)借助水流冲力在虚空中运行以发挥作用,即便水流势尽也不改变(运行状态)。

7. 箭丽弦以髣髴,土登降而相仇

刻箭如同依附在弦上般移动,(类似秤锤的)部件上升下降相互配合。

8. 翔风忽其际会,零露被于蓐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诗词一万首》,方便以后阅读诗词一万首第132章 陆机《漏刻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诗词一万首第132章 陆机《漏刻赋》并对诗词一万首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