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左思《咏史诗?其六》

作品:诗词一万首|作者:咸鱼耀祖|分类:其他|更新:2025-07-10 08:10:36|字数:5000字

咏史诗?其六

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

赏析:

一、主题

《咏史诗·其六》是左思借歌咏荆轲之事,抒发对豪门世族的轻蔑,展现自己不慕权贵、坚守自我价值判断的高尚情怀 。左思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出身寒门的他仕途坎坷,此诗以古喻今,借荆轲的行为与态度,表达对当时社会阶层不公与权贵当道现象的不满。

二、艺术特色

(一)人物刻画生动

1. 场景描绘烘托:开篇“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描绘出荆轲与高渐离于燕市饮酒放歌的场景。“酒酣气益震”展现荆轲饮酒后的意气风发,豪情四溢;“哀歌和渐离”表明二人以悲歌相和,配合默契;“谓若傍无人”则通过细节刻画,凸显他们不拘小节、蔑视世俗的气质,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人物的豪放与不羁。

2. 性格特点凸显:诗中虽言“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看似对荆轲的“壮士节”有所保留,但实则强调其与世俗迥异的独特性格。荆轲行为豪放,不遵循常规,这种与众不同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诗人借此表达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与对个性的推崇。

(二)对比鲜明

1. 贵贱对比:“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将权贵与平民置于对比的两端。权贵自恃高贵,然而在诗人及荆轲这样的人眼中,他们轻如尘埃;而身份低贱之人,却被看重,重如千钧。这种鲜明对比,打破世俗以身份地位衡量人的标准,表达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与对平凡人内在价值的尊重。

2. 价值观对比:荆轲等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豪放的生活方式与豪门世族追求权势财富、附庸风雅的价值观形成强烈反差。豪门世族凭借出身享受荣华,而荆轲虽为平民,却有高尚气节与不凡追求,诗人借此批判当时社会重门第轻才德的风气。

(三)借古讽今

左思借荆轲之事,影射西晋社会现实。以荆轲对权贵的不屑,映射自己对当时门阀制度下豪门世族的不满。西晋时期,门阀世族垄断仕途,出身寒门者难以施展才华,左思以荆轲故事为载体,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公平社会环境的渴望。

(四)语言质朴刚健

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有力。如“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直白地表达荆轲对豪门大族的蔑视,无过多修饰,却气势磅礴。这种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与诗中所塑造的荆轲豪放不羁的形象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愤懑情感相契合,体现左思诗歌“左思风力”的特点。

……

解析:

1.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 解析:诗的开篇描绘了荆轲在燕国的市井中饮酒的场景。当荆轲酒喝到畅快之时,他的意气愈发昂扬振奋。“酒酣”生动地表现出荆轲饮酒后的微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平日里压抑的豪情壮志得以释放,“气益震”则将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豪迈不羁。此句为后文进一步刻画荆轲的形象和行为做了铺垫。

2.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 解析:荆轲与高渐离相互唱和着哀伤的歌曲,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旁若无人。这里“哀歌”暗示着他们对世事的感慨以及内心壮志未酬的悲愤,而两人能如此默契地和歌,足见他们情谊深厚且志同道合。“谓若傍无人”则突出了他们蔑视世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在热闹的市井中,他们不顾旁人的眼光,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出一种超脱凡俗的气质。

3.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 解析:诗人在这里对荆轲做出评价,说他虽然可能不完全具备传统意义上人们所认为的壮士那般完美的节操,但他的行为举止、精神气质却与世俗之人有着天壤之别。此句看似对荆轲的“壮士节”有所保留,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荆轲的独特性。他不受世俗礼教的过多约束,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事风格和价值追求,这正是他的非凡之处,也反映出诗人对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和对个性的欣赏。

4.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 解析:“高眄”描绘出荆轲以高远的目光俯瞰,“邈四海”表明其视野之广阔,心中格局之大,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眼中。“豪右”指代那些豪门大族、权贵阶层,“何足陈”则直接表达出在荆轲看来,这些豪门大族根本不值得一提。此句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蔑视权贵的形象,他有着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对那些凭借出身和财富耀武扬威的豪门世族充满了不屑,体现出他超脱于世俗功利的精神境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诗词一万首》,方便以后阅读诗词一万首第123章 左思《咏史诗?其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诗词一万首第123章 左思《咏史诗?其六》并对诗词一万首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