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
1.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 解析:此句表明诗人长久远离尘世,投身自然。“久去”强调离开世俗生活的时间之长,“山泽游”指代往昔在官场等世俗环境中的经历,而如今“浪莽林野娱”,“浪莽”生动展现出诗人在田园山林间肆意洒脱、纵情游乐的状态,体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远离世俗羁绊后的自由畅快,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悠然自在又略带探寻意味的基调。
2.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 解析:“试”字体现出诗人尝试、试探的心态,他带着一种对未知的好奇。“携子侄辈”,表明并非独自前往,增添了家族传承与共探往昔的意味。“披榛”描绘出他们行走时的艰难,需拨开丛生的榛莽,“步荒墟”点明目的地是荒芜的废墟,这一行为开启了对过去的追溯,暗示着荒墟背后隐藏着值得探寻的故事,引出下文在荒墟中的所见所感。
3.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 解析:“徘徊”一词,表现出诗人在丘垄(坟墓)之间来回走动,流露出一种不舍与沉思。“依依”传达出对昔日居住于此之人的怀念,尽管眼前是一片荒芜,但往昔生活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浮现。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怀旧且略带惆怅的氛围,诗人对过去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也反映出他对生命过往的尊重与思考。
4.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 解析:诗人细致描绘荒墟中的细节,“井灶有遗处”,水井和炉灶的遗迹,是曾经生活的重要标识,它们见证了往昔的烟火气息。“桑竹残朽株”,桑树和竹子如今只剩残败腐朽的枯株,曾经的繁茂不再。这些具体的描写,通过今昔对比,强烈地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变迁,曾经充满生机的家园如今破败不堪,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5.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 解析:面对荒墟,诗人内心充满疑惑,于是向采薪者询问。“借问”体现出诗人的礼貌与求知欲,“此人皆焉如”直接表达出对曾经居住在这里人们去向的关切,这一询问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好奇,更是对生命归宿和世事变化的深度探寻,推动情感进一步发展。
6.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 解析:采薪者的回答简洁而残酷,“死没无复余”,表明曾经的居民都已离世,没有剩下什么人。这一回答犹如一声沉重的叹息,坐实了荒墟的衰败与人事的凋零,让诗人和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将之前对荒墟的感慨进一步深化,强化了世事变迁的悲凉感。
7.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 解析:诗人听闻采薪者的回答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世异朝市”,用“朝市”的变化无常来比喻人生的巨大变迁,“朝市”在古代指集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瞬间又可能变得冷清,以此形容人生的兴衰荣辱变幻莫测。“此语真不虚”,强调这一观点的真实性,表达出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同和无奈,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人生的思考。
8.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解析:这两句诗是诗人对人生的终极感悟。“人生似幻化”,将人生比作虚幻变化的过程,如同梦境般不真实,充满了不确定性。“终当归空无”,指出人生的最终归宿是“空无”,体现出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尽管这种观点看似有些消极,但也反映出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的超脱,在无常的人生中,他在田园生活里寻求到一种宁静与释怀,回归到对生命本真的思考。
……
句译:
1.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长久离开那山川湖泽的宦游生活,纵情在莽莽山林田野间自得其乐。
2.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我试着带领子侄晚辈们,拨开丛生的榛莽,漫步在荒芜的废墟。
3.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在坟墓之间徘徊流连,依稀还能辨认出昔日人们居住的痕迹。
4.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这里还留存着水井和炉灶的遗迹,桑竹也只剩下残败腐朽的枯株。
5.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我向一位砍柴的人打听,曾经住在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6.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人对我说,他们都已经死去,没有剩下一个人了。
7.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三十年的世事变迁就像集市的朝起朝落,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8.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就好像虚幻变化的梦境,最终都会归结于空无。
……
全译:
长久告别了游宦生涯,如今在莽莽林野间尽情欢娱。
我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草木,漫步于这片荒芜废墟。
在荒坟野冢间徘徊,昔日人家的模样仍依稀可辨。
水井与炉灶的遗迹尚存,桑竹仅余残败腐朽的枯株。
我向砍柴之人询问:“这里的人都去了何处?”
砍柴人回答我:“皆已离世,再无一人留存。”
“三十年世事如朝市般变幻”,这话着实不假。
人生恰似虚幻变化的泡影,最终都将归于空无。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诗词一万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