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康《运命论》

作品:诗词一万首|作者:咸鱼耀祖|分类:其他|更新:2025-07-10 08:10:01|字数:33636字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

- 解析:开始列举伊尹的例子。伊尹原本只是有莘氏陪嫁的奴隶,身份低微,然而却在商朝成为阿衡(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通过伊尹身份的巨大转变,说明命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地位,强调命运的无常与不可预测,同时也体现出命运对贤能之人的青睐。

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

- 解析:接着讲述姜太公的故事。姜太公起初只是渭水岸边的贫贱老人,后来却在周朝被尊为尚父,辅佐周朝成就大业。与伊尹的例子类似,进一步证明命运能够使身处卑微的人获得高位,展现出命运的强大力量以及对贤才的擢升作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

- 解析:以百里奚为例,说明同一个人在不同国家产生不同影响,并非其才能在虞国和秦国有所变化,而是命运的作用。强调命运对个人才能发挥以及国家兴衰的影响,暗示国家的命运与任用贤才的时机和方式紧密相关,也体现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关系。

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 解析:详细描述张良的经历。张良得到黄石公授予的兵书,怀揣谋略游说群雄时无人接受,而遇到汉高祖刘邦后,其建议却被欣然采纳。通过张良前后不同境遇的鲜明对比,突出命运在个人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表明贤才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才能,更在于能否遇到合适的时机和君主,即命运的安排。

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

- 解析:针对张良前后境遇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并非张良在陈涉、项羽面前不善言辞,在刘邦面前就善于言辞,而是命运使然。作者对张良言论被接受与否的原因感到疑惑,最终归结为“神明之道”,再次强调命运的神秘莫测,超出常人理解范围。

故彼四贤者,名载于箓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

- 解析:对伊尹、太公、百里奚、张良四位贤者的事迹进行总结。称他们的名字被记载在图箓上,其事迹顺应天命与人事,认为不能简单地用贤愚来评判他们。强调他们的成功是命运的安排,彰显出命运在历史进程和个人成就中的决定性作用,凡人难以凭借常规标准去衡量。

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运命之谓也。

- 解析:引用孔子和《诗经》的话语,借圣贤之言和经典之句来进一步阐释命运的概念。孔子的话强调自身清明时,气志如神,事物发展有先兆;《诗经》的内容表明山岳降神诞生贤才,成为周朝栋梁。这些都被作者视为命运的体现,通过引用增强了文章观点的权威性,深化了对命运的论述。

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

- 解析:此句承上启下,将论述从兴盛的君主过渡到导致国家混乱灭亡的君主,表明不仅兴盛之事受命运影响,乱亡之事同样如此,拓展了命运论在不同政治结局方面的探讨范围。

幽王之惑褒女也,祆始于夏庭。

- 解析:以周幽王被褒姒迷惑导致国家混乱为例,指出灾祸的征兆在夏朝宫廷就已出现。说明国家的乱亡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命运的安排早有预兆,强调命运在国家兴衰过程中的连贯性和必然性。

曹伯阳之获公孙强也,征发于社宫。

- 解析:讲述曹伯阳得到公孙强后引发祸乱,而征兆在社宫显现。再次例证国家乱亡与命运征兆的关系,表明即使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也有命运的安排,暗示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

- 解析:以叔孙豹亲近竖牛最终酿成灾祸,且祸根在庚宗时就已种下为例,进一步说明乱亡之事皆有命运的伏笔,强调命运对个人和国家走向灾祸的预先设定。

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

- 解析:对上述事例进行总结,指出吉凶成败都按照一定的气数到来,都是不用刻意追求就能自然契合,不用别人介绍就能自然亲密的。强化命运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表明一切事件的发生都受命运的支配,人力难以改变。

昔者,圣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兴者,六八而谋。’

- 解析:引用圣人接受河图洛书的启示,说明凭借文德受命的,七九之数时就会衰落;凭借武力兴起的,六八之数时就会谋划变革。通过神秘的预言,为命运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强调命运的发展遵循着某种既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早在圣人时代就已被揭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诗词一万首》,方便以后阅读诗词一万首第70章 李康《运命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诗词一万首第70章 李康《运命论》并对诗词一万首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