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以其精巧的结构、情景交融的手法、丰富的用典和流畅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乱世中的复杂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解析: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 开篇点题与目的阐述:“登兹楼以四望兮”直接点明动作行为,作者登上这座楼向四周眺望,“登楼”为全文线索起点。“聊暇日以销忧”表明登楼目的,在闲暇之日借登楼来排遣忧愁,“忧”字奠定全文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对其忧愁缘由的好奇。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 环境总体评价:开始描述登楼所见,“览斯宇之所处兮”,作者观察这座楼所处的位置。“实显敞而寡仇”,对楼的环境给予高度评价,强调其地势开阔、明亮,世间少有能与之相比者,为下文具体描写周边环境做铺垫。
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
- 临水环境描绘:“挟”“倚”二字生动展现楼与水的位置关系。楼傍靠着清澄漳水的浦口,又倚临着曲折沮水形成的长洲,描绘出周边水域环绕的优美环境,体现出地理位置的优越,给人以画面感。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 陆地与水岸环境描写:“背”“临”表明方位。楼背靠着地势高且平旷的广袤陆地,前方面对着水涯地势低湿处的肥沃河流,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对楼周边环境的刻画,展现出环境的多样性与富饶。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 地理位置延伸:“北弥”“西接”拓展视野范围。向北可到达陶朱公范蠡的墓地,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通过提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增添了环境的历史厚重感,丰富了文章内涵。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 田园风光描绘: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花卉果实遮蔽了田野,小米高粱长满了田畴,展现出物产的丰富,描绘出一片繁荣的农耕画面,从侧面反映出此地的富庶。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 情感转折:前文极力描绘此地之美,此句笔锋一转,“虽信美”承认环境确实美好,“而非吾土兮”强调这不是自己的故乡,强烈的情感反差引出“曾何足以少留”,表明即便景色迷人,也无法让作者停留,突出思乡之情的浓烈,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 交代流亡背景与时间:“遭纷浊而迁逝兮”,点明作者因遭遇混乱污浊的世道而被迫迁徙流亡。“漫逾纪以迄今”,说明流亡时间之久,不知不觉已超过十二年直到现在,为下文抒发长期流亡的愁绪提供背景依据。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 直抒思乡愁绪:直接表达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情眷眷而怀归兮”,心中念念不忘地想着回归故乡。“孰忧思之可任”以反问强调这种忧愁思念之情难以承受,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 动作描写与情感抒发:“凭轩槛以遥望兮”,作者靠着栏杆向远方眺望,一个“凭”字体现出其期盼与专注。“向北风而开襟”,迎着北风敞开衣襟,展现出一种想要尽情释放内心愁绪的姿态,借动作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苦闷与对故乡的思念。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 所见之景与情感阻隔:描绘极目远眺的景象,平原广阔,作者极力远望,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视线。“蔽”字不仅写出荆山对视野的阻挡,更象征着故乡与自己之间的阻隔,暗示了归乡之路的艰难,强化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 路途艰难的描绘:进一步描述归乡之路的艰难,道路曲折漫长,“逶迤”“修迥”形象地写出道路的蜿蜒与遥远。河流荡漾且渡口深邃,“既漾”“济深”突出渡河的困难,从陆路和水路两方面强调归乡的重重阻碍,加深了作者内心的愁苦。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 情感的爆发:前文的铺垫在此处引发情感爆发,作者悲叹故乡被阻隔,难以回归,“壅隔”一词强化了这种无奈感。“涕横坠而弗禁”,眼泪不受控制地纵横落下,生动地展现出作者因思乡而极度痛苦的状态,将思乡之情推向顶点。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 用典强化思乡情:引用孔子在陈国时发出“归欤”之叹的典故,以圣人尚且思念故乡,类比自己的思乡之情,使思乡之情更具权威性与普遍性,表明自己的思乡是人之常情,强化了情感表达。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 典故深化情感:继续用典,钟仪被囚禁仍弹奏楚国音乐,庄舄显达时仍吟唱越国歌谣,说明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会改变,进一步深化自己虽流亡他乡却心系故土的情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