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班婕妤《怨歌行》

作品:诗词一万首|作者:咸鱼耀祖|分类:其他|更新:2025-07-10 08:04:20|字数:5468字

班婕妤(公元前47年~公元前18年),代表作《怨歌行》。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

赏析:

班婕妤的《怨歌行》是一首以物喻人、情感真挚的宫怨诗,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 主题揭示

宫怨主题的深刻表达:这首诗深刻地展现了封建宫廷中女子的悲惨命运与哀怨之情。班婕妤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借扇子的遭遇,生动地描绘出女子在宫廷中受宠时的短暂欢乐与失宠后的凄凉冷落。诗中女子对君主恩爱的期盼与最终被弃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封建宫廷中女性地位的卑微与命运的无常,揭示了封建宫廷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伤害这一主题。

对爱情无常的感慨:诗中蕴含着对爱情易逝的无奈与感慨。扇子在炎热时被君主置于怀袖,备受珍视,象征着女子受宠时与君主的亲密关系;而秋凉后扇子被弃,寓意着爱情的消逝。这种爱情的变化无常,体现了女子在情感上的无助与哀怨,引发读者对爱情本质和人性的思考。

2. 意象运用

扇子意象的巧妙象征:诗中以扇子为核心意象,构思精巧。扇子在夏天为人们带来清凉,备受喜爱,正如女子在青春貌美时获得君主的宠爱。然而,随着季节的转变,扇子在秋天失去作用,被弃置一旁,恰似女子容颜老去或君主移情别恋后被冷落抛弃。扇子的开合、使用与弃置,与女子在宫廷中的荣辱兴衰相呼应,象征意义贯穿全诗,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命运起伏,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自然意象的烘托:“秋节”“凉飙”等自然意象的运用,不仅点明时间的变化,更烘托出女子内心的凄凉与恐惧。秋天的到来,凉风渐起,预示着扇子命运的转折,也暗示着女子失宠的命运即将降临。这些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与女子的哀怨情绪相融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

3. 情感表达

情感的细腻变化:诗歌情感表达细腻入微,从扇子最初的精美制作和受宠时的得意,如“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展现出女子对美好爱情的享受与满足;到“常恐秋节至”的担忧,情感逐渐转为恐惧与不安;最后“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直接抒发了女子被弃后的哀怨与绝望。这种情感的层层递进,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在宫廷中复杂的心路历程,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哀怨而含蓄的基调:整首诗情感基调哀怨,但表达含蓄委婉。班婕妤没有直接控诉君主的薄情或宫廷的黑暗,而是通过扇子的命运隐喻自身遭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情感变化。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韵味和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深深的哀怨之情。

4. 艺术特色

语言清新自然:诗歌语言清新质朴,简洁明了。“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等语句,用直白的语言描绘扇子的质地和形状,不事雕琢却生动形象。整首诗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却能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准确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体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

比兴手法的娴熟运用: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开篇以洁白精美的齐纨素引出扇子,是为“兴”;随后以扇子的命运比喻女子的命运,是为“比”。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开篇自然,且将抽象的情感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富有艺术魅力。

……

解析: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解析:“新裂”强调这匹绢刚刚从织机上裁剪下来,带着崭新的气息。“齐纨素”,“齐”点明产地,齐国在古代以织造精细的丝织品闻名,“纨”指质地细密的丝织品,“素”表示白色的生绢,突出其材质精良。“皎洁如霜雪”运用比喻,将白绢比作霜雪,生动展现其色泽的洁白、纯净,如同霜雪般晶莹剔透。这两句从质地与色泽两方面,细致刻画了齐纨素的精美,为后文将其制成的扇子之美做铺垫,同时也暗喻女子自身品质的高洁与美好,如同这精美的绢布一般出众。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解析:“裁为”表明动作,将精美的齐纨素裁剪制作成“合欢扇”。“合欢”一词蕴含团圆、欢乐之意,寄托着美好的情感与期盼,暗示女子对美好爱情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团团似明月”,又一次运用比喻,把扇子的形状比作明月,形象地描绘出扇子的圆润、美观。明月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着团圆、美好,此比喻不仅强调了扇子外形的可爱,更暗示女子初入宫时生活的圆满、受宠,如同这明月般被珍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诗词一万首》,方便以后阅读诗词一万首第14章 班婕妤《怨歌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诗词一万首第14章 班婕妤《怨歌行》并对诗词一万首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