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年,殖民C探索空域,艾瑟拉星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颗恒星——它的光芒似乎被一层无形的滤网柔化了,显得温暖而不刺眼。原因很快揭晓:在距离恒星约1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轨道上,一个宏伟得令人窒息的巨型环状结构,如同神只的臂环,静静地悬浮着,环绕着它的恒星!
戴森环(绿光氏族称之为“天穹之环”):它并非传统想象中的、包裹恒星的固态球壳,而是由难以计数的、大小不一的六边形蜂巢状模块拼接而成。这些模块并非纯粹的金属,更像是某种生物矿化结晶与高强度合成材料的复合体,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半透明的翡翠绿与琥珀金交织的色泽。
模块表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如同电路板又似植物叶脉的深色能量吸收/传导纹路,此刻正贪婪地汲取着恒星辐射出的澎湃光热。无数巨大的、形态如同放大了亿万倍的蒲公英种子般的银色能量收集帆,从这些模块的节点处伸展出来,在恒星风中微微摇曳,将捕获的太阳能高效地转化为电能。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模块之间,悬浮着许多小型生态球体,里面似乎培育着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殊藻类或植物,为整个环结构提供着额外的生物质能和生命维持物质。
整个“天穹之环”并非完全静止,其巨大的结构在轨道上缓慢地自转着,模块之间的连接处闪烁着柔和的能量光芒,如同活物的脉搏。庞大的能量流通过环绕环体的、由高强度力场约束的等离子能量输送管道,如同金色的血管般,源源不断地汇聚、传输。而传输的终点,并非环本身,而是……
“看!能量指向!”徐勇指着屏幕惊呼。
只见那些粗壮的等离子能量管道,最终汇聚成数道无比耀眼的金色光柱,如同天罚之矛,垂直射向下方的艾瑟拉主星!光柱并非直接轰击地表,而是在穿透行星浓密的大气层时,被大气电离层巧妙地折射、分流,化作无数道细密的金色闪电链,均匀地洒向行星各处!最终,这些被行星磁场和大气驯服的能量,被行星表面星罗棋布的、如同巨大水晶蘑菇般的地面接收阵列捕获、储存、分配。整个能量传输过程,形成了一幅恒星-环-行星三位一体的、壮观而和谐的能量循环图景!
“我的天……他们用戴森环收集能量,然后通过大气折射和地面阵列接收……这避免了直接建造行星级能量接收站的巨大工程难度,也解决了远距离无线能量传输的损耗问题!太巧妙了!太……环保了!”徐勇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没有核聚变,没有反物质湮灭,他们走的是纯粹的恒星能之路!这需要多么精妙的大气操控和能量折射技术啊!”
王启明同样震撼,但他更关注军事意义:“这意味着他们的行星防御……很可能极度依赖这个‘天穹之环’和大气层。如果环被破坏,或者大气层被干扰……”
在引导舰的带领下,“信风-I”开始减速,穿过那壮丽的“天穹之环”投下的巨大阴影,向着艾瑟拉主星的大气层靠近。随着距离拉近,行星的细节愈发清晰。
艾瑟拉主星:
行星体积略小于地球,重力约为地球的0.83倍。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地表覆盖着连绵不绝、高耸入云的巨大结晶山脉。这些山脉并非普通的岩石,而是呈现出半透明的深绿、翠绿、墨绿等各种绿色调的、仿佛由巨大翡翠或绿宝石构成的奇观!
山脉在恒星光下折射出迷离的光晕,构成了行星地貌的主体骨架。山脉之间,流淌着蜿蜒的、反射着天空“天穹之环”金色光辉的液态甲烷湖泊与河流,在低温下呈现出奇异的深蓝色。
没有广阔的海洋,没有明显的植被覆盖(至少没有类似地球的森林草原)。智慧生命的活动痕迹,主要存在于那些巨大结晶山脉之中——无数开凿在山体上的巨大洞穴入口,如同蜂巢般密集;山脉表面搭建着层层叠叠的、由类似藤蔓和半透明结晶板构成的平台和桥梁网络;以及在山谷和平原地区,利用地面接收阵列散逸能量培育的、散发着荧光的大型液态营养池,里面生长着形态奇异的、进行高效光合作用的藻类和水生植物。
整个行星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冰冷的结晶山脉、流淌的甲烷河流、发光的营养池、以及无处不在的绿色基调,构成了一幅另类碳基生命主导的、静谧而宏大的生态画卷。空气成分扫描显示,氮气为主,含有较高比例的甲烷和氢气,氧气含量极低,完全不适合人类直接呼吸。
引导舰没有进入行星大气层,而是在近地轨道上调整姿态,向“信风-I”发送了一个精确的降落坐标,位于一片相对开阔的、被巨大结晶山脉环绕的谷地平原。平原中央,矗立着一个极其宏伟的建筑。
地面引导/接收平台:
这与其说是一个平台,不如说是一座由无数巨大线圈堆砌而成的钢铁与结晶的巨型山峰!它的基座直径超过五公里,高度接近两千米。主体由数不清的、粗壮无比、闪烁着金属寒光的超导电磁线圈构成,这些线圈以复杂的几何结构层层嵌套、堆叠。线圈之间的空隙,则填充着与结晶山脉同源的、半透明的绿色高强度晶体材料,内部同样流淌着细微的能量光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