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宫作为道教圣地,花会里的道教仪式,为这场盛会添了几分庄严肃穆。清晨,道士们身着青灰道袍,手持拂尘,面容沉静,在三清殿前诵经祈福。经声朗朗、钟声悠悠,在花会场地飘荡,仿佛能把岁月的喧嚣都沉淀下来,让人心生敬畏,不自觉放慢脚步、放轻声音,感受这份庄重与神圣。
可转眼间,民俗表演又把气氛推向热闹顶点。川剧班子在临时搭起的戏台上,轮番上演经典剧目。变脸艺人一个转身、一个甩袖,脸谱瞬间变换,红的忠、白的奸、黑的正,看得人眼花缭乱,忍不住拍手叫绝;吐火艺人深吸一口气,嘴巴 “呼” 地喷出长长的火焰,像一条火龙腾飞,惊得观众阵阵惊呼,又忍不住喝彩;滚灯表演里,演员头顶油灯,做出各种滑稽动作,时而倒立、时而翻滚,油灯却稳稳当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杂耍艺人也不甘落后,在空地上圈出一块又一块小场地。耍猴的艺人,指挥着猴子翻跟头、作揖、骑小车,猴子机灵调皮,惹得孩子们追着看;变戏法的艺人,空碗能变出鸽子,手绢一甩就有花朵,神奇得让人大开眼界;踩高跷的艺人扮成八仙,摇摇晃晃过街,蓝采和的花篮、铁拐李的葫芦,惟妙惟肖,满场都是喝彩声、叫好声,庄重与热闹,在花会里奇妙共存,绘就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2. 文人雅集:花香里的诗意流淌
文人墨客也爱往青羊宫花会凑,把这里当成雅集胜地。花会期间,青羊宫周边的茶馆,成了他们的聚集地。几个人围坐一桌,沏上一壶茉莉花茶,茶香混着花香,慢悠悠在鼻尖萦绕。他们以花为题,吟诗作画,笔尖在纸上流淌, “青羊宫里花如锦,半是春风旧主人” ,诗句在茶烟里悠悠散开,带着对花会、对生活的感悟。
一些文人团体还会借着花会契机,举办诗会、书画展。诗会现场,文人雅士们或站或坐,吟诵着自己写的花诗, “牡丹绽处春方好,素馨飞来香满襟” ,评说着诗句的妙处;书画展上,一幅幅画着花卉的作品挂起,有的工笔细腻,花瓣脉络都清晰可见,有的写意洒脱,几笔就勾勒出花的神韵,让逛花会的人,走过热闹市井,也能驻足欣赏文化艺术,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让花会既有市井的热乎气,又有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成都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平台。
二、武侯祠庙会:古祠繁花的时光叙事
(一)庙会与花事:古祠里的春日情长
武侯祠庙会,本是为纪念诸葛亮等蜀汉人物兴起的民俗活动,在岁月悠悠流转中,慢慢融入花事元素,成为老成都特色 “花会型” 盛会。每年春节前后到元宵节,武侯祠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标,周边便热闹起来,仿佛被施了魔法,从平日里的庄严肃穆,变得鲜活热闹。
花农、花商们早早把应季花卉,水仙、腊梅、天竺葵等,摆放在祠内祠外。古柏森森的武侯祠里,腊梅暗香浮动,金黄的花朵像繁星点缀在枝头,暗香偷偷钻进鼻腔,让人沉醉;水仙摆在廊下,白色花瓣、黄色花蕊,像凌波仙子亭亭玉立,清水滋养着,散发着清新气息。花香与古祠的历史厚重感交融,让人在祭祀先贤、追思历史时,也能触到春日的生机与温柔,花卉成了连接历史与现实、庄重与生活的奇妙纽带。
(二)特色活动:花意里的烟火日常
1. 祭祀与游览:祈福与赏花同行
春节期间,民众怀着虔诚之心到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家国兴旺。他们手持香烛,在诸葛亮像前行礼,默默诉说着心愿:“丞相保佑,今年收成好”“愿家人健康,孩子学业顺” 。祭祀完毕,人们便在祠内祠外游览,感受古祠的历史韵味与春日花意。
腊梅开在墙角,金黄花朵映着红墙,暗香盈袖;水仙摆在廊下,清新雅致,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仙子。游客们爱买几盆花回家,买水仙盼 “新年吉祥,万事顺意” ,买腊梅想 “日子香喷喷,红红火火” ,花卉成了祭祀祈福后的美好寄托,让历史文化与生活期盼在花香中交融,让武侯祠的游览多了几分温馨与烟火气。
2. 民俗商贸:花市与手作的交织奏鸣
庙会周边的商贸集市,是民俗与花事交织的生动场景。花卉摊位和传统手工艺品、年货摊挨在一起,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活织锦。糖画艺人手持铜勺,在石板上浇铸糖稀,画出花鸟鱼虫造型,金黄色的糖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引得孩子们围看,眼睛里满是好奇与渴望;蜀绣摊位上,手帕、绣屏绣着花鸟图案,一针一线都透着蜀绣的精美雅致,绣娘笑着给顾客介绍 “这朵牡丹是双面绣,正面看娇艳,反面看也一样好看” ;竹编摊位的花篮,编得精巧细致,竹香悠悠,正好装新买的花,买花的人顺道挑些手工艺品,花篮装花添美,蜀绣手帕实用,民俗商贸与花事,就这样缠成生活的彩线,让庙会有趣又丰富,成了成都人春节期间感受传统、品味生活的好去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