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近现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成都在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中,更加充分地考虑了地质稳定性因素。对于高层建筑,其桩基往往会深入到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或密实沉积层中,利用这些坚硬、稳定的地质层良好的承载性和稳定性,来抵抗地震晃动。在汶川地震中,尽管成都市区有强烈的震感,但由于建筑与地质环境的“默契配合”,大规模的建筑物倒塌事故相对较少。这充分展现了人类智慧与地质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的成果,也体现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都这座城市逐渐学会了如何利用地质条件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五、扬子板块和成都未来咋“好好处”
(一)城市发展给地质“出难题”
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楼拔地而起、地铁线路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这些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也悄悄给脚下的地质环境出了不少“难题”。
先说地铁施工吧。成都地铁现在已经开通了几十条线路,地下隧道在平原深处纵横交错。施工时,免不了要抽排地下水——就像从海绵里挤水,原本被水填满的土壤孔隙突然变空,周围的泥沙就会慢慢向隧道方向挤压,时间一长,地面可能就会出现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的沉降。比如某条地铁线路施工时,沿线某小区的居民发现,家里的地板砖突然出现了细微的裂缝,后来排查才知道,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基轻微下沉。更麻烦的是,成都平原的松散沉积层里藏着不少“软夹层”,比如黏土层,它们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就像调皮的“橡皮泥”。地铁隧道如果刚好穿过这类土层,一旦水分变化,土层变形可能会让隧道壁受到挤压,甚至出现渗漏风险。
再看超高层建筑群。成都的CBD区域,几十层的摩天大楼扎堆,这些“巨人”的桩基要扎到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才能“抓牢”扬子板块的坚硬基底。但打桩过程中,机械振动可能会让周围的土体结构松动,就像用筷子搅动一碗稠粥,原本紧实的土壤变得松散,可能引发局部塌方。而且,大量高楼集中在一起,会给地壳施加额外的压力。虽然扬子板块的基底很坚固,但这种“集中荷载”如果分布不均,可能会让地下隐伏断裂带受到微小扰动——这些断裂带就像沉睡的“老伤口”,平时安安静静,一旦被持续干扰,谁也说不准会不会“苏醒”。
还有城市扩张带来的“填湖造地”。成都过去有“千湖之城”的美誉,但随着城市发展,一些低洼的湿地、小湖泊被填平建房。这些水域原本像“天然蓄水池”,能调节地下水位,还能缓冲地表沉降。填湖后,土壤失去了水的“支撑”,在建筑重压下更容易压缩变形。比如城南某片区,几年前还是一片鱼塘,填平后建起了住宅区,最近有居民反映,小区围墙出现了倾斜,测量发现地面年均沉降达2厘米,这就是失去天然水文调节后的连锁反应。
更隐蔽的是地下水过度开采。成都平原的地下水藏在松散沉积层的孔隙里,就像装在“地下水库”里的水。城市绿化灌溉、工业用水有时会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比如某工业园区,过去十年地下水位下降了8米,原本饱水的砂土层变得干燥,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一旦遇到地震,更容易发生砂土液化——就像把沙子和水混在一起摇晃,原本坚硬的地面会突然变成“泥浆”,让建筑物失去支撑。
这些问题单独看似乎不大,但积累起来就像给地质环境埋下了“小隐患”。扬子板块虽然稳定,但它的“忍耐度”也是有限的,如何在发展中不“惹恼”脚下的大地,成了成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摸清地质“脾气”好规划
要解决这些难题,首先得像“给大地做体检”一样,摸清扬子板块和成都地质的“脾气”。现在的地质勘探技术,可比过去先进多了,就像给地球装了“CT机”和“听诊器”,能看透地下的秘密。
比如用“地震勘探法”,就像给地下拍“X光片”。工程师会在地面设置震源,通过炸药或重锤敲击产生人工地震波,这些波穿过不同地层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被地面的传感器接收后,经过计算机分析就能画出地下岩层的“三维地图”。成都某新区在规划前,用这种方法发现了一条隐藏在地下30米处的古河道,河道里全是松软的淤泥——如果没发现,直接在上面盖楼,地基很可能会不均匀沉降。现在这条古河道被规划成了湿地公园,既避开了风险,又美化了环境。
还有“钻探取样”,就像给大地“抽血化验”。钻机能钻到地下几百米深,取出不同深度的岩芯样本,通过实验室分析,能知道每层土壤的承载力、含水量、是否有腐蚀性物质。比如在城东某地铁站点施工前,钻探发现地下20米处有一层厚5米的粉细砂层,这种砂层在地震时容易液化。于是工程师调整了施工方案,用高压旋喷桩把砂层加固成“水泥土”,就像给松散的沙子加了“胶水”,让它变得结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