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并治第十二

作品:【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作者:医衣哥|分类:其他|更新:2025-07-09 10:33:52|字数:8502字

【注释】先大便后下血,这是远血,是说血在胃中,也就是古代所说的结阴,现在所说的便血。先下血后大便,这是近血,是说血在肠中,也就是古代所说的肠澼痔下血,现在所说的脏毒肠风下血。一种用黄土汤治疗结阴之血,是从温的治法;一种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脏毒之血,是从清的治法。

【集注】赵良说:肠胃属于阳明经,就下血而言,胃在大肠之上,如果血液聚于胃中,必然先大便后下血,距离肛门远,所以叫远血。如果血液聚于大肠,距离肛门近,所以叫近血。所以治疗远血用黄土汤,治疗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

黄土汤方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两次温服。

赤小豆当归散(方见狐惑病篇)

寸口脉象弦而且大,弦脉表示阳气衰减,大脉表示中空如葱管(芤象),阳气衰减表示寒,中空如葱管表示虚,寒与虚相互搏结,这种脉象叫做革脉。妇人出现这种脉象会有流产或崩漏下血的情况,男子出现这种脉象会有失血的病症。

【注释】详细解释见《伤寒论·辨脉篇》内,这里不再重复解释。

因火邪致病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

【按语】这个方子是治疗火逆导致惊狂的,与第一条脉动主惊的病症不相符,必定是错简。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以上药物研为末,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煮去一升,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

心下悸动的,用半夏麻黄丸治疗。

【按语】这个方子是治疗寒水导致心下悸动的,与第一条脉弱主悸的病症不相符,必定是错简。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为末,用炼蜜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剂,用开水送服三丸,一日服三次。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方便以后阅读【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并治第十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并治第十二并对【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