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日,刘秀下诏书封更始帝为淮阳王,还说要是有官吏或百姓敢伤害更始帝,那罪过就跟大逆不道一样严重;要是有人把更始帝送到官府,就封他为列侯。
以前,宛城有个叫卓茂的人,这人性格宽厚仁爱,为人谦和,特别喜欢追求大道。他朴实无华,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做人做事拿捏得恰到好处。从年轻到年老,他跟别人从来没发生过争执,乡亲们和老朋友,就算行事风格和能力跟卓茂不一样,但都很喜欢他,跟他相处得特愉快。在汉哀帝、汉平帝那时候,卓茂当密县县令,他把老百姓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看待,总是表扬好人好事,还耐心教导大家,嘴里从来不说坏话,所以官吏和百姓都特别敬爱他,不忍心骗他。有一次,有个老百姓跑来跟卓茂说,他们那个片区的亭长收了他送的米和肉。卓茂就问:“亭长是主动跟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他办,他才收的,又或者是你平常出于感激,主动送给他的呢?”老百姓说:“是我自己去送给他的。”卓茂又问:“你送给他,他也接受了,那你为啥还来说这事呢?”老百姓回答:“我听说贤明的君主,能让老百姓不怕官吏,官吏也不搜刮老百姓。可我怕这个亭长,所以才送东西给他。他既然收了,我就来告诉你啦。”卓茂就说:“你呀,真是个糊涂百姓!人之所以能聚集在一起生活,还不乱套,跟禽兽不一样,就是因为人有仁爱礼义,知道要互相尊敬。你自己不想修身养性,难道还能飞到天上去,或者跑得远远的,不在这人间待着吗?官吏当然不该借着权势强行索要东西。这个亭长向来是个好官吏,逢年过节送点东西,这是符合礼数的。”老百姓又问:“要是这样,法律为啥还禁止这种事呢?”卓茂笑着说:“法律设定的是大原则,而礼是顺应人情的。现在我用礼来教导你,你肯定不会有怨言;要是用法律来治你,你恐怕连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了!在一个家庭里,小错可以批评教育,大错甚至可以杀头。你先回去好好想想吧。”卓茂刚到密县的时候,对一些事情进行了改革调整,官吏和老百姓都笑话他,邻城的人听说了,也都嘲笑他没本事。河南郡还专门给他派了个代理县令,可卓茂也不生气,还是照常治理政务。过了几年,密县的教化工作做得特别好,路不拾遗。后来卓茂升迁做了京部丞,密县的男女老少都哭着一路送他。等到王莽代行天子职权的时候,卓茂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了。刘秀登基之后,就先派人去寻访卓茂,那时候卓茂已经七十多岁了。甲申日,刘秀下诏书说:“要是一个人的名声传遍天下,就应该得到天下的重赏。现在任命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
司马光评论说:孔子说过“推举贤善的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大家就会互相劝勉”,所以舜推举了皋陶,汤推举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就远离了,这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刘秀刚即位的时候,各路英雄豪杰竞争激烈,天下像鼎里的水一样沸腾,那些能冲锋陷阵、擅长权谋诡辩的人,正被世人看重。可刘秀却能选拔忠厚的大臣,表彰奉公守法的官吏,把他们从民间提拔起来,还放在公卿大臣的首位。刘秀能恢复汉室,长久地享受皇位,就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是首要任务,抓住了根本啊。
将领们围攻洛阳好几个月,朱鲔坚守着就是不投降。刘秀因为廷尉岑彭曾经是朱鲔的校尉,就派岑彭去劝降朱鲔。朱鲔在城墙上,岑彭在城墙下,跟他分析成败形势。朱鲔说:“大司徒刘伯升被害的时候,我参与了谋划,而且我还劝更始帝不要派刘秀北伐,我心里知道自己罪很重,不敢投降啊!”岑彭回去后,把朱鲔的话都告诉了刘秀。刘秀说:“干大事的人不会计较小小的仇怨。朱鲔现在要是投降,官职爵位都能保住,更别说不会惩罚他了!有黄河水为证,我绝不食言!”岑彭又去告诉朱鲔,朱鲔从城墙上放下一根绳子,说:“你要是说的是真话,就顺着这绳子爬上来。”岑彭赶紧抓住绳子就往上爬,朱鲔看他这么诚恳,就答应投降了。辛卯日,朱鲔把自己绑起来,和岑彭一起到河阳去见刘秀。刘秀亲自给他解开绳子,还召见了他,然后又让岑彭连夜送朱鲔回城。第二天早上,朱鲔就和苏茂等人带着全部人马出城投降了。刘秀封朱鲔为平狄将军,扶沟侯,后来朱鲔还做了少府,他的侯爵一直传承了好几代。刘秀派侍御史河内人杜诗去洛阳安抚百姓。将军萧广纵容士兵横行霸道,杜诗警告他也不改,杜诗就把萧广杀了。回来之后,杜诗把情况报告给刘秀。刘秀召见杜诗,还赐给他棨戟,提拔重用了他。
这年冬天十月癸丑日,刘秀进入洛阳,到了南宫,就把洛阳定为都城。
赤眉军发出通告说:“更始帝要是投降,就封他为长沙王,过了二十天,就不接受投降了。”更始帝派刘恭去请求投降,赤眉军派将领谢禄去接受投降。更始帝跟着谢禄,袒露上身,把玉玺交给刘盆子。赤眉军让更始帝坐下,把他放在院子里,准备杀了他。刘恭和谢禄为更始帝求情,没成功,就把更始帝拉出去。刘恭追着大喊:“我已经尽力了,请让我先死!”说着就拔剑要自刎。樊崇等人赶紧一起把他拦住。最后赦免了更始帝,封他为畏威侯。刘恭又再三为更始帝求情,最终更始帝被封为长沙王。更始帝平常就跟着谢禄生活,刘恭也一直保护着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