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红棉
第一章 羊城暗涌
1948 年的广州,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裹着珠江的水汽,沉甸甸地压在城市上空。西堤码头的汽笛声穿透晨雾,惊飞了盘旋在货栈屋顶的灰鸽。陈默戴着一顶旧毡帽,混在扛着麻袋的脚夫里,眼角的余光却紧紧盯着不远处那艘刚靠岸的英国商船“维多利亚号”。
“阿默,货在三号舱。”一个穿着短褂的汉子擦着汗,低声在他耳边说。陈默点点头,顺手接过他肩上的麻袋,指尖触到布料下坚硬的棱角——不是棉花,是金属。他混进船舱,昏暗的光线下,十几个穿着工装的人正无声地搬运木箱,箱盖上用白漆刷着“机械零件”,可撬开一条缝,便能看见里面用油布包着的美式卡宾枪。
“这批货要在天亮前转运到市郊的联络点。”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走过来,他是中共地下党广州工委的交通员老周,“上面说了,淮海战役打响了,华南局需要这批武器支援粤赣湘边纵队。”
陈默没说话,只是加快了手上的动作。他想起三个月前,在香港的小旅馆里,上线老郑把一张照片推到他面前。照片上是个穿着学生装的姑娘,站在岭南大学的红棉树下,笑得像朵朝阳——那是他的妹妹陈曦,也是岭南大学地下党支部的成员。“她在广州负责接应,”老郑说,“你们兄妹俩,要像红棉树一样,扎根在敌人心脏。”
凌晨三点,最后一箱武器装上伪装成菜车的板车。陈默拉着车,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路灯昏黄,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经过惠爱路时,他瞥见街角的咖啡馆里还亮着灯,一个穿着美式军装的军官正和几个特务说着什么,桌上摊着一张广州城防图。
“站住!”突然,身后传来厉声呵斥。陈默的心猛地一沉,回头看见两个巡逻的国民党兵端着枪跑过来。他握紧了车把,指甲几乎嵌进木头里。
“这么晚了拉什么呢?”一个满脸横肉的兵用枪托敲了敲板车,“打开看看!”
陈默慢慢掀开盖布,露出底下新鲜的青菜。另一个瘦高个兵不耐烦地扒拉着菜叶:“妈的,穷酸样,滚吧!”
车轱辘碾过石子路,发出“吱呀”的声响。陈默直到拐进一条窄巷,才发现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他抬头望了望天色,东边的天际已经泛起鱼肚白,岭南大学的钟楼应该快敲响晨祷的钟声了。
第二章 红棉树下
岭南大学的红棉树又开花了,硕大的红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缀满枝头。陈曦站在图书馆的露台上,望着树下三三两两走过的学生。今天是读书会的日子,按计划,她要把一份关于国民党军粮储备的情报交给交通员。
“陈曦!”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是同班同学林美娟。她穿着白底蓝花的旗袍,手里抱着几本书,“今天下午的文学讨论,你还主持吗?”
“当然。”陈曦笑了笑,眼角的余光却看见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男人在红棉树下徘徊,他的手腕上戴着一块上海牌手表——那是接头的暗号。
读书会在学校的小礼堂举行。陈曦站在台上,讲着巴金的《家》,目光却不时扫过坐在后排的那个男人。他始终低着头,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像是在打拍子。陈曦知道,那是摩斯密码:“情报,今晚八点,西桥码头。”
散会后,林美娟拉着陈曦去食堂吃饭。路过红棉树时,那个男人突然撞了陈曦一下,低声说:“小心,教务处有特务盯着你。”陈曦手里的书掉在地上,男人弯腰去捡,趁机把一个纸团塞进她掌心。
回到宿舍,陈曦锁上门,展开纸团。上面只有一行字:“‘维多利亚号’武器已上岸,转移路线暴露,速改道白云山废弃矿洞。”她的心一紧,立刻想起哥哥陈默。他此刻应该正在转运武器的路上,要是路线暴露……
窗外传来汽车引擎的声音。陈曦撩开窗帘一角,看见两辆黑色轿车停在宿舍楼前,几个穿着便衣的人下了车,正和宿管说话。她深吸一口气,把纸团塞进嘴里嚼碎,然后从箱子里拿出一件红色的毛衣,开始飞快地编织——这是给哥哥织的,也是给交通站的信号:情况紧急,启用备用联络点。
晚上七点,陈曦借口去医院看同学,离开了学校。她没有走大路,而是绕到后山坡,从一条隐蔽的小径下山。夜色渐浓,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她想起小时候,哥哥总说,红棉花落的时候,就是春天要来了。可现在,广州的春天似乎还被笼罩在厚厚的阴霾里。
第三章 白云山险
白云山的废弃矿洞黑黢黢的,像一头蛰伏的怪兽。陈默蹲在洞口,手里攥着一把驳壳枪,耳朵仔细听着周围的动静。老周和几个游击队员正在洞里清点武器,煤油灯的光在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阿默,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队员抱着一箱子弹走过来,“美式7.62毫米,崭新的!”
陈默接过子弹盒,心里却沉甸甸的。转运路线暴露,意味着广州地下党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他想起妹妹陈曦,不知道她是否安全。昨天夜里,他把武器藏进矿洞后,就想去岭南大学看看,却被老周拦住了:“现在全城戒严,你去就是送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