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集:保甲制度与户籍治安化

作品:历代风云五千年|作者:竹晴园|分类:都市|更新:2025-07-03 10:27:34|字数:6422字

- 火票传递:公差、信使需持「火票」,沿途保甲按票核对人数、行程,防止冒充官差。

四、保甲册对传统户籍的取代与功能转型

清代保甲制的本质,是户籍制度从「经济控制」向「社会控制」的职能转向,这一转变通过以下路径完成:

1. 户籍档案的内容嬗变

- 传统黄册:以「人丁、田产、资产」为核心,服务于赋役征派;

- 保甲册:侧重「姓名、住址、职业、动向」,服务于治安监控。

如乾隆年间《保甲册式》规定,登记项目删除「田亩数量」,新增「有无犯罪前科」「亲属关系」,甚至包括「体貌特征」(如「面麻、左足跛」)。

2. 基层管理权力的转移

保甲制将户籍管理权从州县衙门下放到民间:

- 明代里甲制:里长由富户担任,侧重催征赋税;

- 清代保甲制:保长、甲长多由地方士绅或平民担任,侧重治安巡逻。

如湖南《巴陵县志》记载,保长「每月朔望,率甲长查夜,遇形迹可疑者,缚送县衙」,其权力已超越传统户籍管理范畴。

3. 与赋役制度的脱钩

摊丁入亩后,丁银并入田赋,户籍不再是征役依据,保甲制因此摆脱经济职能,专注治安:

- 雍正元年谕旨:「保甲之设,所以弥盗安民,与赋役无涉」;

- 乾隆年间,保甲册不再记录「人丁数」,仅登记「现住人口」,甚至出现「丁口虚载」现象。

这种脱钩使保甲制更具弹性,如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后,保甲册一度成为「剿匪」情报手册,登记「邪教徒」亲属信息,实施连坐。

五、制度实践中的矛盾与局限

清代保甲制在强化社会控制的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内在缺陷:

1. 基层权力的异化

保甲长多由地方豪强充任,借机勒索百姓:

- 四川保长「按户索钱,名曰『保甲费』,贫者不纳,即诬为匪」(《蜀碧》);

- 江南甲长勾结胥吏,「将流民册中姓名删改,冒领赈济」(《清稗类钞》)。

乾隆年间,湖南巡抚陈宏谋曾奏报:「保甲之害,甚于盗贼,盖以暴民治良民也」。

2. 流动人口管理的失效

嘉道年间,全国流民已达数百万,保甲制难以应对:

- 湖北、安徽流民涌入四川,形成「棚民」群体,保甲「只登记十之三四」;

- 广东「蜑户」(水上居民)因拒绝登岸入甲,长期被视为「化外之民」,成为海盗滋生的温床。

3. 民族与地域的实施困境

- 西北回民因「礼拜习俗与保甲稽查冲突」,常拒登保甲册,引发民族矛盾;

- 台湾地区粤闽移民因祖籍冲突,保甲制沦为械斗工具,如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起义,即因保长偏袒闽籍而爆发。

4. 制度成本与效率的失衡

保甲制需大量人力物力:

- 全国保长、甲长约200万人,朝廷无俸禄发放,多由百姓摊派费用;

- 保甲册的编造、递送消耗大量行政资源,据《户部则例》记载,州县每年用于保甲的费用占财政支出的15%以上,却未能有效遏制犯罪。

六、历史意义:封建户籍制度的转型与近代警察的雏形

清代保甲制的强化,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重大转向:

- 从「编户齐民」到「保甲连坐」:户籍的人身依附色彩减弱,治安监控功能强化,为近代警察制度提供了组织基础。如清末新政时期,天津知府赵秉钧将保甲改编为「巡警」,直接沿用保甲的三级编制。

- 社会控制的技术化:保甲册的信息登记、流动人口监控等手段,蕴含现代人口管理的萌芽。民国时期的「户籍法」仍保留「保甲编组」的框架,直至1949年后才彻底废除。

- 基层治理的二元性:保甲制与宗族、行会等民间组织形成共治格局,既强化了国家权力渗透,又为地方自治留下空间。如徽州地区的保甲,常由宗族族长兼任保长,实现「官治」与「自治」的结合。

日本学者滋贺秀三在《中国家族法原理》中指出:「清代保甲制是封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最深入延伸,其通过户籍监控实现社会控制的理念,已超越传统赋役制度,而接近近代主权国家的治理逻辑。」尽管这一制度因封建体制局限而未能完全实现社会稳定,但其所构建的基层管理框架,却成为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户籍制度演变的关键过渡形态。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历代风云五千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历代风云五千年》,方便以后阅读历代风云五千年第215集:保甲制度与户籍治安化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历代风云五千年第215集:保甲制度与户籍治安化并对历代风云五千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