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敌众我寡,战斗形势愈发严峻。更令人痛心的是,敌人利用当地百姓作为“人盾”,逼迫红军战士陷入两难境地。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红军战士们毅然选择了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他们砸毁枪支,手挽手,肩并肩,义无反顾地跳下了70多米深的悬崖。刹那间,山谷中回荡着他们壮烈的呼喊声,许多战士在跳下悬崖的过程中,还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胜利万岁”的口号。据当地史料记载,此次战斗中,红52团团长田海清等数百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仅有少数战士幸存。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级红色教育基地,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2008年修建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高10.5米,长9米,宽3米,造型独特,令人瞩目。它巧妙地将红六军团军旗与困牛山山势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整体呈火炬状,象征着革命精神如熊熊烈火,永不熄灭,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从上往下看,又似一把巨斧插入大地,寓意着红军战士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劈开黑暗,为人民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纪念碑底座前面,镌刻着原红六军团仍健在的八九位老将军的题词,这些珍贵的文字饱含着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对那段历史的铭记,也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当地政府还在遗址周边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生态厕所等配套设施,并开发了红色旅游线路。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学生和党员干部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遗址现场,常常能看到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述着困牛山战斗的故事,许多听众都被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热泪盈眶。
石阡天主教堂旧址:革命指挥中枢的岁月印记
石阡天主教堂旧址,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建筑,见证了红二、红六军团在石阡的重要历史时刻。它原是天主教德国圣心会石阡教区本堂,规模宏大,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方哥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高耸的尖塔、精美的彩色玻璃窗与飞檐翘角相互映衬,在当地建筑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1936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进驻石阡后,天主教堂成为了重要的指挥中心。教堂经堂宽敞明亮,被用作指挥部会址,贺龙、任弼时等军团领导人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指挥红军的行动。修女楼则成为政治部人员办公的地方,工作人员在这里起草文件、开展宣传工作,组织群众运动。神甫楼环境相对安静,成为了军团指挥部和领导人的住址,贺龙、任弼时等就居住于此。那段时间里,教堂内灯火通明,彻夜不熄,革命的决策从这里不断发出,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1年,石阡天主教堂旧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申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这里不仅保留了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桌椅、油灯、地图等物品,还通过展板、图片、文字等形式,详细介绍了红军在石阡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红军进驻石阡后,积极组织群众打倒土豪劣绅,将没收的土地和财物分给贫苦百姓,让受压迫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同时,开展了丰富生动的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教唱革命歌曲等方式,传播革命真理,使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迅速蔓延。
当年红军在天主教堂这个地方建立了游击队,扩充新战士八百多人,壮大了革命力量。他们修造武器,缝制军装,为战斗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干部战士学习文化知识和军事技能,提升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建立教导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派遣部队歼击反动武装,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当地革命事业的发展,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今,石阡天主教堂旧址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全景式展现红色征程
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馆名由萧克老将军题写,这苍劲有力的字迹饱含着老一辈革命家对这段历史的深情与期望。陈列馆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展室分为《序厅》《红六军团奉令西征》《红六军团浴血奋战在石阡》《红二、红六军团在石阡开展的革命活动》《红色记忆》等多个单元,通过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红军长征在石阡的光辉历程。
走进序厅,一幅巨大的长征主题浮雕映入眼帘,浮雕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红军战士翻山越岭、渡河战斗、与群众鱼水情深等场景,瞬间将人们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序厅的中央,摆放着一尊红军战士的青铜雕像,战士目光坚定,手持步枪,仿佛正准备踏上新的征程。墙壁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彰显了陈列馆的主题与宗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