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印江县内红三军旧址与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馆介绍

作品: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作者:南岳清水湾|分类:历史|更新:2025-07-02 16:26:59|字数:9726字

水府宫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活文物。在正殿的梁柱上,至今保留着当年红军用墨汁书写的标语"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虽然部分字迹已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笔锋的力度。后殿的墙壁上,有一处明显的修补痕迹,讲解员介绍说,这里原本有红军战士刻下的行军地图,在特殊年代被人用石灰覆盖,2006年修缮时,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技术将其复原,成为研究红军行军路线的重要依据。

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从红三军政治部旧址到木黄会师纪念碑,从古朴的水府宫到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印江的红色地标群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这些红色资源进行了系统性保护和开发,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2017年,印江县启动了"红色记忆"抢救工程,组织专人走访了300多位亲历者和后代,录制了500多小时的口述历史,收集了200多件革命文物。其中,红三军战士用过的一把马刀,经过文物修复专家的精心处理,重新焕发出寒光,如今在红三军政治部旧址展出。工作人员还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复原了当年红军在万寿宫开办的农民夜校,摆放着土制的黑板和石制的课桌,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木黄会师纪念馆在2020年完成了数字化升级,建立了线上展厅,让无法亲临的人们也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馆内还增设了"红色课堂",邀请党史专家定期举办讲座,当地的老党员们也组成了宣讲队,用土家山歌的形式传唱红军故事。78岁的土家族老党员田茂荣,是宣讲队的骨干成员,他的祖父当年曾为红军带路,他将这段历史编成了《木黄会师歌》,用三弦伴奏演唱,深受群众喜爱。

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转型。木黄镇围绕红色资源,打造了"红军街",20多家商铺经营着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用当年红军配方改良的"会师茶",印有革命标语的土家织锦,还有以红军故事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村民杨再英开了一家"红军食堂",主打当年红军吃过的"红米粥南瓜汤",她还会向顾客讲述母亲当年为红军做饭的故事,生意十分红火。"守着这座红色富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杨再英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在木黄会师纪念碑脚下,有一片象征着希望的"红军林"。每年春天,当地的党员干部、学生和群众都会来这里植树,如今已种下3000多棵松柏。这些树木与纪念碑相伴,如同革命精神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站在林中仰望纪念碑,阳光穿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从未远去,那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印江的红色印记,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纪念碑上的文字,更是融入当地人血脉中的精神力量。从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的青砖黛瓦,到木黄会师纪念碑的巍峨身姿,从水府宫里的历史回响,到新时代的红色传承,这里的每一处都在诉说着: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当夕阳为梵净山镀上金边,木黄镇的灯火渐次亮起,那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也在夜色中静静流淌,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喜欢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方便以后阅读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铜仁市印江县内红三军旧址与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馆介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铜仁市印江县内红三军旧址与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馆介绍并对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