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枫香溪会议
1934 年 6 月 15 日,红三军历经艰难险阻,抵达沙子坡。彼时,革命形势严峻,何去何从成为摆在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人面前的紧迫问题。贺龙和关向应同志围绕如何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怎样争取活跃于当地的“神兵”力量,以及恢复红军中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意见交换。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提出在枫香溪(当时属沿河,现今划归德江)召开湘、鄂、西分局会议,对这些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分局书记夏曦经过审慎思考,同意了贺、关二人的意见。
6 月 19 日,夏曦、贺龙、关向应从沙子坡出发,前往枫香溪。他们肩负着革命的重大使命,主持召开湘、鄂、西分局会议。会议选址在枫香溪土豪王焕恩家,这个看似普通的民宅,即将见证红三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 日下午,会议正式开始,与会者们神情严肃,对黔东地区的群众基础和敌人力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印江、沿河发动苏维埃运动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十分必要,这将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会议最终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决定:其一,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为红军提供一个稳固的后方,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此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其二,恢复红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红军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其三,组织干部大队,深入基层,发动广大群众,让革命的火种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
当天晚上,红三军干部会议紧接着召开。关向应同志在会上详细传达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精神,激昂的话语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瞬间振奋了在场干部的精神。他们纷纷表示,将坚决贯彻会议精神,为实现革命目标而不懈奋斗。会后,红三军迅速行动起来,各级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很快得以恢复。同时,成立了车党委会,向各师、团派出了党代表,对党团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并积极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到这一年的 9 月为止,全军党、团员人数达到了 463 人,为红军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革命力量。
为了开辟黔东特区,加强地方工作,红军从各级干部中精心抽调了 100 多人,组织了一个兼具工作队和战斗队性质的干部大队(即军委分会的宣传队)。在枫香溪,干部大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集训。他们学习革命理论、群众工作方法和军事技能,为即将开展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集训结束后,干部大队分成若干个小组,奔赴黔东各地。他们深入农村、山区,与群众打成一片,积极开展发动群众的工作。与此同时,红军又从各师、团警卫部队中抽调了部分人员和枪支,组成若干个小分队,分赴黔东各县。这些小分队成为建立地方武装的基础,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黔东特区的创立过程中,红三军于 6 月中下旬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文告。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布的《没收地主豪绅的粮食财产之条例》,旨在剥夺地主豪绅的不义之财,将其分配给贫苦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布告》,向广大人民群众宣告了红军的宗旨和目标,展示了红军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决心;《农民协会的纲领及章程草案》,为农民协会的组织和活动提供了指导,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革命委员会政治纲领及组织法草案》,对革命政权的建设和运行进行了规范。这些文告、文件的发布,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黔东人民前行的道路,对安定民心、鼓舞士气,号召黔东人民起来革命,瓦解敌人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枫香溪会议以后,一场波澜壮阔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热潮,在黔东地区轰轰烈烈地掀起。到 8 月上旬,特区范围内已建立了 17 个区政权,67 个乡政权。同时,还建立了特区的地方武装——黔东独立师。枫香溪会议,无疑是红三军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是红三军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此,在红三军的发展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立黔东特区
黔东特区(又称“黔东苏区”),是红三军在被迫离开湘鄂西苏区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创立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它涵盖了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以及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六县的部分地域,纵横二百华里,人口十万以上。其中,印江、沿河两县是黔东特区的主要区域,其次是松桃、酉阳、秀山。尽管黔东特区仅存在了 5 个多月,但它所播下的革命种子,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梵净山地区开花结果,革命精神更是发扬光大,世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