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三上午,张济战死穰县城下之时,杨平正坐在一艘蜈蚣船上,悠悠地向西而去。
此时,船上却有一名长相非凡、目光睿智的青年与杨平相陪。
杨平正在向其教授太平民团的施政方针、以及护民军的作战方式。
看着滔滔的淮河之水向东奔流而去,杨平对着船舱内的青年说道:
“子敬,圣人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生之短暂如白驹过隙。
至此乱世,我辈当奋起而争之,方不枉大好年华也。”
船舱内的青年听闻此言,起身而立,对杨平行大礼道:“肃,多谢都督两日来的教导,定当与都督一起,平定天下乱世,为生民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若有余力之时,肃,定当率部,为大汉后世子孙开拓八荒。”
没错,跟杨平聊天的人就是鲁肃,东吴的第二任大都督。
鲁肃为什么会在杨平这里?
原因很简单:鲁肃此人,只是普通的地主豪强。
至于如何发家的?史书没有记载,但到鲁肃掌管家业时,家中已有良田千顷。
如果不出意外,大概会在今年年底,周瑜会向鲁肃借粮。鲁肃指着家中两个大大的粮仓对周瑜说道:“你任选其一。”
可见鲁肃家之富豪。
鲁肃此人年幼时便丧父,由其祖母养大,为人极为孝顺。
同时,鲁肃年少时便有大志,结交乡中豪强少年,于山林之中操练军武之道。
更难得的是——鲁肃此人沽名钓誉也好,确有悲悯之心也罢,鲁肃掌家之后,常开家中粮仓接济流民、佃户,算得上是好心肠。
袁术刚到淮南时,也听闻鲁肃之名,于是派人相招欲作下吏。
但鲁肃这个人极有战略眼光,直接就看出了袁术此人成不了大事,于是,以在家中赡养祖母为由推辞,却暗中观察天下大势。
若没有杨平,鲁肃会在今年年底借粮给周瑜之后,被周瑜引荐给了孙策。孙策死后,便受到孙权重用。
其战略眼光,更是比诸葛亮提前数年,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如此一个有战略眼光、有野心、有抱负,而品德尚可的、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在初听闻杨平以及太平民团时,没有像此时的地主豪强一样,要么恐惧,要么嗤之以鼻,
而是用心收集了资料,在有限的资料中,对杨平和太平民团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一股具备搅动天下的新势力。
但也仅此而已。鲁肃当时可没有投效杨平的心思。
在袁术起大兵与杨平在汝河对峙之时,驻守寿春的阎象,为袁术征集粮草之时,听闻鲁肃家钱粮丰盛,便令小吏前去通知鲁肃,欲借鲁肃家粮草一千石。
鲁肃虽然看不上袁术,但此时正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在袁术与杨平的战争,胜负分晓之前,袁术就是一个最具威胁力的利剑。
鲁肃不得不带着百余交好的轻侠少年,押着粮车来到了寿春。
刚好碰到了从汝南郡逃难而来的一家地主豪强。
鲁肃想着闲着也是闲着,就向这家地主豪强,仔细打听了太平民团在汝南郡的所作所为。
当听闻杨平将各家地主豪强土地,分给佃户、奴仆时,鲁肃的反应与当时初闻此言的诸葛亮差不多,皆是极其愤恨。
但鲁肃比诸葛亮强点的就是,鲁肃早早便掌管家业,与家中的奴仆、佃户打交道比诸葛亮多得多,知道这些人生存艰难。
鲁肃知道,一旦有人给奴仆、佃户分了田地,有过一次丰收之后,这些人就会成为给他们分田地之人的死忠!
鲁肃默默计算了一下汝南郡的人口,估计不下百万。
如果自己手中有百万死士,这天下,自己也有豪情去争一争了!
随后,鲁肃在问清了杨平对这些世家大族的态度后,瞬间就对杨平起了向往之心。
毕竟,杨平那个“胜者为九州之主,败者开拓八荒。九州之内共建大同,九州之外建国称王”的主张,很符合鲁肃的口味。
同时,鲁肃也知道杨平此人,绝对不是一个装神弄鬼、残暴不仁的流寇首领,而是一个有深远战略眼光、成熟政治主张、强悍军事能力的领袖!
于是,鲁肃借故在寿春呆了几天,就传来了“左将军要与杨平罢兵,出兵北上徐州”的消息。
站在寿春城墙上,鲁肃能看到从未见过的大船,顺着淮河向东而去,将一批批民众拉向西去。
经过鲁肃分析,以袁术这狂傲自大的性格,如果自己占据优势,绝对不会向杨平求和。
那么,现在剩下的就只有一种可能:杨平把袁术给击败了,而且袁术还败得很惨,不得已向杨平求和。
想通这一茬,鲁肃急忙派遣手下的游侠,快马向西而去打探情况。
而自己则在寿春北面的码头观察,果然,一车车的丝绸锦帛、一筐筐的铜钱,被装上了挂着“护民”大旗的战船向西而去。
看到此情景,鲁肃确信:杨平已经有天下一等一诸侯的实力,再加上其战略眼光、施政方针,那么这天下,杨平绝对可以争一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