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之前,关羽亲自带队冲上了鄄城的东城墙。
身披三层铠甲,手拿斩马大刀的关羽,在城墙上就是无敌的存在!
许褚急忙带着百余名铁甲亲卫,第七次与关羽交手。
凭借着以逸待劳的体力优势,许褚拿着六尺长的斩马刀,和关羽打了个旗鼓相当。
最终,在曹洪、牛金,以及铁甲亲卫的合力之下,才将关羽赶下城头。
此时,天色将黑,刘备鸣金收兵。
待关羽回到大帐之内,开始与刘备盘点了攻城十天以来的伤亡。
两人经过一番汇总,发现十天之内,伤亡民夫五千余人,军士伤亡更是超过万人。
而且鄄城久攻不下,带来的三万大军和一万民夫,此时士气已经极其低落。
关羽是个极其高傲的人,虽然心中知道,再这么打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但也没有开口言说退兵。
倒是刘备这位枭雄能屈能伸,在和关羽汇总了伤亡以后,便主动提出:“云长,鄄城城墙高大坚固,兼之曹操有能射两百步远的三弓床弩。
据云长前日抓获的曹军校尉言说,鄄城内有兵马一万五千余人。
我等若再顿足于坚城之下,只是徒耗兵力粮草而已,不如撤军。”
关羽只是需要一个台阶而已,现在刘备给了台阶,关羽起身道:“某与使君看法一致。
如此顿兵于坚城之下,确实不如撤军。
待我等休养生息之后,再想他法为徐东百姓报仇!”
刘备刚想开口与关羽商议撤军事宜,就听帐外急促的马蹄声传来。
随后,一名背着三杆小旗的加急信使就冲进了营帐内,将竹筒内的帛书递给刘备后,便晕倒在了大帐内。
刘备急忙命令亲兵信使带去休息,才借着灯光观看了那封极其简短的帛书。
只见上面写道:“张飞愧对使君之信任。
十七日子时,小人曹豹,串通淮南袁术手下大将纪灵,夺了下邳城。
吾单人独骑突出城来,向西赶往彭城国(今徐州市区)。
然陈珪父子竟然拒绝吾入城。
不得已,吾赶往小沛,和刚到小沛城的3000军兵汇合。
吾自知罪孽深重,于使君书信一封,告知情况后,便率小沛之军向东,定要拿下彭城国,为使君守住后路。”
刘备看完心里一凉,跌坐于几案之前。
关羽急忙上前,借着灯光看完帛书之后,亦是大惊,急忙问道:“使君,这可如何是好?”
刘备不愧为枭雄,也就关羽看急报着数个呼吸之内,已然从失魂落魄中醒悟过来,对着关羽说道:
“云长,根据信使骑马而来的速度,这封书信应是昨晚写好的。
也就是说,翼德于今日清晨,已经率部三千人去攻打彭城国了。
陈珪父子既然在前日拒绝翼德入城,翼德仅凭三千兵马,根本无法攻下城坚池固的彭城,
却更有可能,将我等最后一支精兵葬送于彭城之下!
如今,我大寨之中能战之兵不足两万,可用民夫不足五千。
定陶城下与菏水(前文介绍过,是一条人工河)边的大营,
尚有七千能战之兵,七千可用民夫。
小沛城中另有两千余人驻守。
也就是说,我等尚有三万之兵可用。
若能在曹操未反应过来之前,将三万大军带回小沛,我等未必不能在袁术主力到达之前,夺回徐州。”
关羽一听,心中默默计算一下,便对刘备说道:“关某愿随使君一起夺回徐州,请使君吩咐。”
刘备这才稳了稳神,起身在大帐内踱步思考对策。
没多久,刘备便走到关羽面前,行礼说道:“云长,稍后你便带五千精兵先行南下,至菏水旁大寨,守好我等粮草辎重。
然后,告知孙乾徐州丢失之事。
你带着大寨内的民夫,粮草,缓缓退往小沛城。
云长,小沛乃我等在徐州最后根基,切不可丢失!”
关羽一听,便知刘备的安排无错,担忧地问道:“那使君你如何行事?”
刘备说道:“我身为主帅,自当为大军殿后。
稍后,某便集结手下校尉,言说攻城十日,伤亡颇大,欲退往定陶县休整。
众校尉十余日连续攻城,皆有退兵之意。
此时,吾言说,因伤亡过大而退兵,校尉们定不相疑。
待大军缓缓退入定陶之南,逃离曹军两面夹击之窘境,再图后事。”
于是,刚刚睡下的刘备士卒们,就得到了各自校尉、百长的要求,让他们起床披甲,准备饱食餐饭,晚上夜袭鄄城。
士兵们虽然很不乐意,但也反抗不得,于是一个个拖着疲惫的身体起身,
早有后勤之兵得了命令,制作了一顿极其丰盛的餐食,让士兵们敞开肚子吃。
灯火通明的刘备大寨,让数里之外的鄄城南城墙上的曹洪,看得一清二楚,立刻飞报与曹操。
而此时,曹操刚好与手下众谋士商讨完计策,问郭嘉道:“刘备大寨灯火通明,此为何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