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走得慢,中午就在路上随便吃了点东西,应付一下。
下午快接近偃城县城时,杨平接到了汝阳县何仪发来的详细战报,以及他们追击南逃的刘辟的作战计划。
杨平这才了解到了昨天北宜春城的战斗,以及教导第一旅占领汝阳县城的事情。
回到县衙内,杨平就打开了自己绘制的汝南郡地图开始研究。
过了一会儿,问亲兵道:“张辽元帅那里,有没有消息传来?”
亲兵回答:“还是昨晚传来的消息。”
杨平就明白了——昨晚,钟矛传来的消息,说是从前天下午开始,他们攻占了上蔡县西部三里地的一座警戒军营,歼敌五百余人,
随后就在这个军营里暂时安营扎寨,建造攻城器械。
昨天早上,近万人分成三部对上蔡城发动了试探性攻击,发现守军称得上精锐,守将雷薄也是指挥有度。
攻城部队有些伤亡,但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他们将在今日(三月初十),加大攻击力度,争取让雷薄向桥蕤求援,给张辽野外埋伏创造机会。
听到没有消息,杨平也就不操心东部战场了,毕竟论行军打仗,张辽可比他强多了。
杨平回到县城没多久,他任命的偃城县县令冯七、县丞张千、县尉徐平,就匆匆赶到了。
向杨平见礼后,杨平对他们说道:“我们一共打下十一座坞堡,缴获了将近八万石粮食,加上原住民手头上的一些存粮,
现在是春天,万物复苏,到处都有野菜,配合一下粮食,足够偃城县一万六千余户、五万五千余人,坚持到秋收了。
关键是配给制度,你们三人商议好该如何执行了吗?”
冯七作为县令,当然由他来回答,只见冯七说道:“禀报都督,按照您说的,不能无条件地养着治下百姓,不然他们会生出懒惰之心;
也不能用借的办法,这样会让治下百姓,把我们太平民团想成和以前的地主豪强一样。
我们根据都督您给提供的思路,提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
即在农忙的这个月,我们按照成年人每天半斤粮食、其他人三两粮食,预支给治下民众,
在农忙结束后,每户要出一个壮丁,配合县衙以及乡、里,按照都督规划的要求,修建水渠、整理道路,
特别是都督要求的南北大道。
出工期间,每人每日的报酬是二斤粮食。
我们用这种办法,既保证治下民众饿不死,又代替了传统的劳役,
同时,也能锻炼我们刚刚成立的偃城县草台班子官吏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张千和徐平也纷纷附和。
杨平问道:“你等三人可拿出了具体章程?”
县丞张千递给了杨平一块宽大的木牍。
杨平看着上边极为抽象的字体、以及中间的写写画画,被逗笑了:“你们呀,要加强文化学习。
本都督给你们留的《千字文》《百家姓》以及《汉字初解》和《启蒙数学》,这些都是简单易懂的。
你们掌握了这些,就彻底告别了睁眼瞎,就不用让本都督,看着你们这些乱写乱画的涂鸦费脑子了。”
说着,杨平还扬了扬手上的木牍,但是随即表扬道:“虽然你们写得乱七八糟,但本都督也看出来,你们用心了,执行方案是可行的。”
得到杨平的表扬,几个人还是很高兴的。但接下来杨平的话,就让几人比较难受了:
“明天,我就要带着没有分田的五千户(这些在人偃城县地区和那些地主豪强有些联系,甚至有些都是本家的,只不过关系比较远,杨平准备把他们迁到别的县,减轻这些被他打倒的地主豪强,在偃城县的影响力)。
以及近卫旅、新兵营的主力南下西平县了。偃城县的分田以及行政区划,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收尾工作就靠你们了。”
三人一听,纷纷挽留道:“请都督再多留几日,我等实在是心中无底。”
杨平也知道,把五万多人交给这三位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流民,他们肯定有些忐忑,但这也没办法,自己手下确实没有什么人才。
而且杨平制定政权管理,是靠制度运行的。
于是对他们说道:“你等三人要有信心,本都督相信你们能行的!”
三人还能说什么,只能躬身应是,大声回应道:“我等一定不让都督失望。”
杨平对着县尉徐平说道:“我将近卫旅第五团,留在沙河桥北岸,有他们在,你们就不必担心北边的敌人。
新编的新兵第一营,共十个步兵团、一个保障团,加上指挥部共三千五百人,是从落户于偃城县的刘辟降兵、以及偃城县民众中选拔的。
你要在一个月内,让他们完成新兵考核(能够完整唱出《护民军团行军曲》,以及理解其中的意思;能够完整背诵出护民军团军规条令;能够列出整齐队列跑步前行,并能够完成最基础的几个军事阵型的变换)。”
徐平一听,立马对杨平行了个军礼说道:“请都督放心,有两百多老兵当教官,我一定在一个月内,将这三千三百名新兵全部完成训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