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袁绍在府中大宴群臣的时候,杨平则在偃县的破败、狭小的县衙内,独自一人,在一个大大的沙盘上写写画画:
根据他得到的情报,细致地对攻略汝南郡的计划进行细致的推演。
从下午混编后勤营出发以后,杨平临时的营寨就开始向南移动。
杨平留下了近卫第一团300余人,在沙河桥梁北岸当道扎营,作为护民军团在沙河以北的桥头堡。
然后带着其他的兵力和民众,进入到了偃县这个破败的小县城里。
到县城以后,杨平接到了三波情报人员。
前两波是军刺小队,他们汇报了在汝南活动后,得出的汝南郡各方势力范围。
天黑以后,杨平接见了陈皮派遣的通讯兵,知道了刘辟将会攻击北宜春县,以及陈皮、江波、杨虎等人的应对方案。
杨平在心里默默的估算了一下,根据何仪当时带到临颖城的4000“精锐”来看,刘辟所部野外的战斗力,估计也就刚刚和太平民团训练20余天的民兵差不多。
如果进行攻城作战,就凭刘辟所部的一万多人,根本就甭想拿下有3000多民兵防守的北宜春县。
于是,杨平也就不操心老营的安全了。
根据军刺小队的情报,目前的汝南郡,从西往东,依次是刘表控制的南阳郡,并在南阳郡西侧占据了汝南郡数个小县城。
杨平的计划是,对于刘表的荆州,不动手则已,一动手就要覆灭了他!
所以,目前对于汝南郡东部的几个小县城,杨平制定的战略是暂时不予理睬。
在汝南郡的中部和北部,基本上是黄巾军活动的范围。
目前除了刘辟所部,其他几股大型的黄巾军余部,勉强都算是向自己靠拢了。
而在汝南郡的南部,是衡山(今大别山区),在这里盘踞有很多,为逃避战乱而进入深山的流民营地。
这些流民营地和黄巾军余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平的计划就是,把刘辟的主力干掉以后,将其驱赶到衡山地区,把这些逃入深山的流民营地全部“梳理”一遍,把这些为躲避战乱而流失的人口,再重新给迁回来。
汝南郡的东部,此时是袁术的势力范围。
其主要驻扎的兵力为:在汝南郡的郡治平舆县,有袁术部下大将桥蕤率领5000精锐驻守;
在汝南郡东北部的重镇上蔡县,有桥蕤副将雷薄率3000兵士驻守。
袁术所部在汝南郡共8000余兵力,皆由桥蕤统领。
杨平给张辽派遣了8000多战兵和3000多后勤兵。战将方面,有统帅型的张辽,猛将型的何曼、黄邵,另有杨平一手培养出来的体系型军官。
兵员素质方面,教导旅这2000人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所有诸侯亲兵的战斗力,更不用说有张辽200骑兵加持了。
整个东部战场,杨平交给了张辽,就不用他再操心了。
而中部和南部战场,何仪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再加上6000精锐的护民军团第一师,再配合上杨平的大营以及何仪、何曼、黄邵三人的大营,能拉出来的二万余青壮,战胜刘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完成杨平制定的战略规划,将整个汝南郡中南部的匪患全部清理掉,并将逃入衡山内的流民再“请”出来。
杨平率领近卫旅坐镇在偃县,充当战略预备队,既能防备西部南阳郡的刘表军队,又能随时支援东部和南部战场。
经过对汝南郡的局势推演,杨平感觉自己现在已经稳操胜券了。
于是,他出了县衙转悠一圈,放松一下脑子,再吃点东西填一下肚子,又回到自己临时的卧室里,重新把灯芯调亮,开始在那个占据整张几案的沙盘上,写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也就是说,枪杆子——军权,是一切权力的根源所在。
那么,他想要平推这个时代,就必须有强大的军队,而他则必须要牢牢地掌控着军队。
即便是平定天下以后,在他的设想中,最高领导者应该是仲裁者、监督者,但必须要有监督和仲裁的底气。
这种底气来自于暴力,所以,军权绝对不能让其他机构染指。
那么,就把军事机构单独列出来,成立一个军务省。
军务省总督必须由最高领导人担任。
军务省之下会设置后勤、参谋、军纪、军政等单位。
考虑到暴力单位,容易形成以兵为将有的军阀存在,所以,军务省坚决不得干涉地方事务。
军务省的粮草供给、武器生产,必须直属于最高领导人领导,而不能交给由文官组成的地方管理体系,不然就会重蹈明朝时文贵武贱的局面,使军队毫无战斗力!
思考完一切权力的根源后,杨平就开始考虑枪杆子打下的政权怎么建设:
首先,在这个时代,最高领导人只能是皇帝。
而在杨平的计划中,皇帝只需要充当国家的监督者、仲裁者、守护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