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俘虏了3800多人。这些依附于郑家、陈家的苦命人,我们完全可以吸收接纳,最起码能挑选出1000精壮补充到部队里。
郑、陈两家坞堡内缴获了将近一万二千石粮食,足够咱们现在临颍城内这一万二千多人吃上3个月。”
一听乱世中最珍贵的粮食有这么多,在场30多位军官各个面露喜色,心里有了底。
钟矛故意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缴获的布匹也有3000多匹,各种铁料有三万多斤,金、银、铜钱也有一万多斤,
还有足够武装千余人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刀剑、长矛,少量的弓和弩。
另外还有大量竹竿、木材、砖瓦,这些一次性带不完。不过,根据情报显示,曹军短时间内没攻击我们的能力,所以未来几天,我们将派出部队把两家坞堡拆个干干净净。
“另外,我们从两家获得了15匹马,加上侯宝队长回来时顺路带回来的4匹战马,现在我们有了20多匹马。”
男人就没有不喜欢骑马的,一听到战马由个位数增加到20多匹,在场军官一个个神情激动的看着杨平,都想为自己配一匹坐骑。
但杨平却不屑地说道:“看你们那点出息,就这么20多匹马,分到你们身上一人都不到一匹。再等等,以后咱们强大了,本都督一人给你们配一匹宝马。”
活泛的李四接话道:“那我们就等着都督给我们配宝马了。”
因为丰厚的缴获,参会军官表现得都比较轻松、欢乐。
会议结束后,杨平留下了两个人:一个是军团司马钟矛,一个是后备一旅旅长齐峰。
接过亲卫送来的3杯温水,三人就坐于桌前。
钟矛这才向杨平汇报了其特殊交代的事情:“禀报都督,我们从陈家和郑家刮下了一车600多斤茅厕白霜土。
另外,陈家因常有家族子弟及门客受伤,家里储备了20多斤硫磺;郑家因家主信奉方术、痴迷炼丹,也收了30多斤硫磺。
白霜土及硫磺,属下已送到县衙后院。”
杨平一听这话,因只剩下3颗手雷而焦虑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一下子就痊愈了——
50多斤硫磺,经过他提纯后,最起码能得到30斤精制的硫磺,按15%的比例,最起码能得到200斤火药,可以制造400个装药量半斤的手雷,接下来的大战就有底气了。
心里这么想着,杨平却郑重地对钟矛和齐峰说道:“有了这些物品,制成药品,受伤的兄弟们活命的机会就更大了。”
不是杨平故意欺骗他们,而是火药是他在三国时代安身立命最大的倚仗,配方坚决不能让别人知道,至少在他有稳固的地盘之前,火药调配只能由他自己亲力亲为,再危险他也认了。
钟矛两人听了杨平的解释,都很高兴,毕竟,能保命的药品多多益善。
杨平开始询问齐峰:“齐峰兄弟,让你带着后备第一旅守南门、为大军建造器械,这场守城战你也没捞上什么功劳,有怨言吗?”
怨言,齐峰是没有的。
这个比杨平还瘦弱的汉子,若不是杨平正月初一坚持给他分一碗鱼汤,他就真的死在了那天,甚至连个全尸都不会留下。
弥留之际喝的那一碗鱼汤,成为齐峰印象中最为美味的东西,也让他活了下来。从此,他成了杨平最忠实的拥趸,也是第一批太平民团的团员。
齐峰身体极差,但为人极为细腻、认真,杨平交代的事,他总能以12分的热情尽量做到完美,甚至他“齐峰”这个名字,也是杨平给他改的,希望他能像高峰一样巍巍挺立。
至于临颍城守卫战没捞到战功,他心中毫无怨气——在这位淳朴的东汉农民心里,只要能帮到杨平,让他干什么都行。
齐峰立马站起来恭敬地说道:“团长说哪里话?您给我安排什么任务,我就做什么任务,哪有挑三拣四的道理?
如果有怨言,那就是团长让我过得太轻松了,感觉有些对不起我身上蹭蹭蹭长的这些肉。”
杨平起身示意这个脸上终于有点肉的汉子坐下,对他说道:“齐峰兄弟,咱们临颍城保卫战能打得这么轻松,其实最大的功臣就是你。
你率领后备一旅,出色完成了为大军制造器械、甲具的任务,我们才能在城头守卫时拥有用之不完的箭矢、擂木、投石锁、标枪……
才能让咱们这群孱弱的兄弟,依靠城墙击退凶悍的曹军;更是你们制造了竹排、木排,我们才能在今天早上让近卫二团和近卫三团悄悄渡过颍河,最终完成对河南曹军的包围任务。”
杨平给齐峰摆功劳,鼓励之情溢于言表。
齐峰被杨平的夸赞感动得满脸通红——原来团长看到了我的付出!
他赶紧站起来,结巴地说道:“团长,我、我没你说的做得那么好,只是完成了团长的交代而已。”
杨平再次将他按到座位上,看了一眼旁边的钟矛,认真地对二人说道:“我决定,给护民军团再设两位司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