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郑超拖着行李箱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恍如隔世。
记忆中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两旁是整齐的太阳能路灯。
远处青山如黛,云雾缭绕,空气中飘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他深吸一口气,胸腔里久违的舒畅感让他眼眶发热。
"小超!"熟悉的声音传来。郑艳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停在他面前,晒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眼角皱纹比记忆中更深了。
"可算回来了!快上车,二哥带你去看看咱家的'山居岁月'!"
郑艳比郑超大三岁,从小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三轮车在山路上颠簸,郑超看着二哥宽厚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愧疚。
"到了!"二哥停在一座翻修过的老宅前。原本破旧的土房变成了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院子里种着花草,角落里有个小亭子,挂着"山居岁月"的木牌。
"怎么样?我自己设计的!"郑艳骄傲地说,"去年政府搞乡村旅游扶持,我贷了款,把老宅翻新了。现在有六间客房,周末基本满房。"
郑超惊讶地打量着四周。客厅改造成了接待区,墙上挂着老照片和手绘的景区地图;
厨房扩大了,飘出阵阵饭香;后院新修了观景平台,能看到远处的山间的菜花,黄油油一大片。
虽然装修简单,但处处透着用心。
"二哥,你真行啊!"郑超由衷赞叹。
二哥挠挠头,憨厚地笑了:“就是瞎折腾。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往乡下跑,吃农家菜、住农家院。”
咱这儿有山有水,离景区又近,不搞这个可惜了。"他顿了顿,"你见多识广,帮哥看看还有什么改进的?"
接下来的几天,郑超跟着二哥熟悉民宿的运营。
早上六点起床,打扫房间、准备早餐、接待客人、采购食材...郑超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却总是乐呵呵的。
郑超发现,虽然二哥没读过多少书,但对人情世故有着天生的敏锐。
他能记住每位回头客的喜好,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客人送上一壶自酿的米酒,什么时候该保持距离。
"做生意就是做人心,"郑超一边擦杯子一边说,"城里人来这儿图的就是个放松,你把他们当家里人,他们就把这儿当自己家。"
郑超若有所思。在公司,他习惯了用数据和KPI衡量一切,却很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他开始观察客人们的反应,发现那些被二哥亲切称为"老哥大姐"的客人,确实比普通酒店里的客人更加放松愉快。
然而,郑超也看到了问题。预订全靠电话和微信,经常出现重复或遗漏;
财务记录混乱,宣传仅限于门口的木牌和几个旅游网站上的简单信息。
更关键的是,民宿缺乏特色,和其他农家乐区别不大。
兄弟二人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了分歧,二哥坚持传统农家乐模式,郑超则想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特色活动吸引年轻游客。
二哥对郑超提出的改变方案持怀疑态度,认为弟弟不了解乡村实际,两人因春季第一批客人的接待方式产生争执。
但好在两兄弟运气不错。
有一天,一位旅行博主的到访和好评为民宿带来转机。
二哥开始重新考虑弟弟的建议,兄弟俩的关系也出现缓和迹象。
星空下的谈话中,兄弟二人达成共识,决定结合传统与创新,共同打造有特色的民宿。
郑超站在落地窗前,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玻璃上反射出他疲惫的面容。
一天晚饭后,郑起拿出笔记本电脑:“二哥,我做了个计划书,你看看。”
"他打开一份PPT,"我们可以引入在线预订系统,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
把空着的西厢房改造成茶室和书屋;开发几条特色徒步路线;还可以组织农耕体验活动..."
郑艳皱着眉头听完,摇了摇头:"太复杂了。现在这样不是挺好的吗?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啥?"
"但这样竞争力不够啊!"郑超耐心解释,"现在周边民宿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做出特色才能持续发展。"
"你那些城里人的想法在这儿行不通,"郑艳语气变得生硬,"客人来这儿就图个清静自然,整得跟大酒店似的,谁还来?"
郑超觉得二哥太保守,而郑艳则认为弟弟不了解实际情况。
最后郑艳摆摆手:"行了,这事儿以后再说。明天有批新客人来,先把眼前的事做好。"
第二天中午,预定的客人到了,三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
郑艳热情地迎上去,按老规矩安排他们住下,准备了一桌农家菜。
但郑超注意到,这些客人对简陋的卫生间和没有WiFi的情况明显不满,孩子们也因为缺少娱乐设施而吵闹不休。
"二哥,现在年轻人带孩子出来玩,需要一些基本设施..."郑超小声建议。
郑艳却坚持己见:"农家乐就该有农家乐的样子,嫌这嫌那的去住酒店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