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寺人高声宣告。”臣启奏陛下。”
“现下天下已定。”
“西境地域广阔,人口繁盛,远超我大秦炎黄子孙数倍。”
“面对这些异族民众,须得妥善处置,是沿袭以往对匈奴、东胡的正策,将其贬为奴隶,还是另有他法?”
“凭我大秦之力,即便强行压制亦非难事。
然而若仅以奴隶视之,未留上升空间,恐异族积怨,终成隐患。”
“毕竟异族人数远多于我族。”
吕不韦出列,正色陈奏。
此乃当前大秦亟待解决之要务,关乎日后统御全局。”异族数量庞大,若皆沦为奴隶,确会滋生诸多问题。”
“此节,朕在决定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候便已有定论。”
语毕,满朝目光齐聚嬴奇。”臣等恭聆圣训。”
“当年朕灭六国,统御四海,对炎黄族裔的承诺即是:天下之内,炎黄为尊;万族之中,炎黄为首。”
“朕欲将国民分作二等。”
“其一,炎黄后裔为上等子民,享有大秦所有权利,可从军、经商、从正,能参与一切大秦事务,有晋升爵位、授予官职、赐予土地的资格,凡立功者皆可得此殊荣。”
第二,关于西境大地的外族,他们将被视为大秦的二等子民。
这些外族虽可享有部分权利,但仍受诸多限制。
他们可以参军,但最高军功爵位不得超过十级,最高军职不得超过五万人将,即便担任将领,也无权统领炎黄族裔的军队,其部队必须混编于大秦主力营中,由炎黄族裔将领指挥。
在商业上,外族虽可从事贸易活动,但严禁涉足铁器、青铜及军需物资的经营领域。
若违反规定,将没收全部家产,并施以严惩。
至于从正方面,外族官员职务最高限于一县之长,最高等级仅为郡守。
并且,外族官员的任职区域仅限于西境,不得进入中原地区。
嬴奇以洪亮的声音宣示此正策,令整个朝堂为之震动。
众臣听闻此策后,皆陷入沉思。
显然,大家都在评估这一两等子民制度推行后的具体影响。
外族加入军队后,其军功爵位上限为十级,军职最高为五万人将;从事商业时,禁止接触关乎帝国根基的重要物资;从正则仅能担任至郡守级别,并且只能治理西境地区。”好。”
“妙极。”
“陛下英明,臣等钦佩。”
通过此正策,外族虽获得了一定的权利,避免沦为完全无权的奴隶地位,但却彻底失去了进入帝国权力核心的机会,注定永远处于炎黄族裔的掌控之下。”陛下圣明。”
“此法施行后,只需给予外族些许小利,不出十年,他们便会对我大秦俯首称臣,再无异心。”
时间稍纵即逝,文武百官相继表示赞同,人人脸上都流露出钦佩之情。
身为朝廷官员,他们深知嬴奇对外族制定的正策核心在于赋予生存空间的同时,又切断了其晋升为大秦核心决策者的所有途径。
外族注定只能是大秦的工具,为其效力,却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亲信。
毕竟,大秦的核心根基在于炎黄血脉,绝不会允许任何外族动摇这一根本。
嬴奇明确设定了外族军人的最高军阶和官职上限。
同时,外族官员的最高职位也仅限于郡守层级。
倘若大秦疆域仍局限于最初的三十六郡,郡守或许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封疆大吏。
然而,随着国土不断扩张,天下尽入秦境,郡守的地位也必将发生变化。
到那时,郡守一职将不再显赫,就如同如今的县令一般,遍布各地。”另,”
“在普通外族之下,还有奴隶,可分为可赦与不可赦两类。”
“可赦奴隶,若为大秦建功,其后代可获赦免,成为二等子民。”
“不可赦奴隶,则无论有何贡献,均永世为奴,子孙亦不得解脱,世代偿付罪责。”
“秦律表面上对所有子民一视同仁。”
“但若外族无故伤害炎黄族裔,罪责将加重十倍。”
嬴奇沉声宣布新规定,将可赦奴隶明确为降于大秦的异族;不可赦奴隶则是来自五胡之地、或曾兵犯大秦的匈奴一族。”错了就要付出代价。”
“陛下英明。”
满朝文武毫无异议,他们皆属炎黄血脉,乃帝国根基,为一等子民,自然应居外族之上。
绝不能让大秦沦为外族主宰之地,否则岂非荒谬?
“朕再立一铁律。”
“炎黄为尊,外族为仆。”
“炎黄为主,外族为附。”
“大秦只能是我的大秦,是炎黄一族的大秦。
一旦大秦失去根本,我将亲手毁掉这片天地。”
嬴奇冷言道,语气不容置疑。
群臣一致附和:“臣等附议。”
“好了。”
“对外族的国策即刻施行。”
继续议程。
嬴奇点头,未再多言。”臣徐福启奏。”
徐福起身,他是炼丹师,按理不该上朝,但今日嬴奇回朝,诸多事务需汇报。”说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