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了我心中的儒道复兴,即便牺牲性命又有何惧?”
淳于越微微一笑。
归根结底,他对浮苏的支持,不过将其当作振兴儒家礼法的一枚棋子,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儒学理想,而非浮苏其人。
随后,
他闭上双眼,不再理会浮苏。
轻轻挥动手臂。
五千儒生齐声呼喊。
见状,
浮苏无奈苦笑。
一炷香的工夫悄然过去。
秦王宫内。”淳于越。”
秦王嬴正冷声道:“当年宗室为浮苏选的竟然是这样的逆臣为师。”
话语中满是令人胆寒的怒火。
嬴奇上前一步,“父王,此事交由儿臣处理。”
他缓缓走下台阶,朝殿外而去。
王绾急道:“大王,太子虽是栋梁之才,但年少气盛。
淳于越召集数千儒生,煽动民情,最终不过是借民意胁迫大王。
若太子下令处置他们,恐怕会引起更多舆论,对大王不利。”
“恳请大王切勿让太子动武。”
群臣神色凝重,齐声附和。”此事既已交予太子,便让他自行决断。
无论结果如何,寡人都会支持。”
嬴正目光坚定,众臣见状,也不敢再多言。
他们深知,嬴正对自己的儿子极为信任,不论成败,都不会有丝毫动摇。
嬴正心中早已存有杀意,淳于越等人违背秦法、聚众闹事,已是大逆之举。
即便处死他们,也无损于他的决心。
天下悠悠众口,嬴正毫不在意。
暴君也好,仁君也罢,这些评价他从不在意。
他唯一在意的是天下太平,永无战乱。
王绾等人见此情形,也不再劝谏。
他们明白,在嬴正心中,嬴奇的地位无人能及。
王宫外,风起云涌。
数千儒生齐声高呼,震彻王宫内外,四周已聚集了数万民众,皆是围观这场盛事。
王宫之上。
嬴奇的身影显现。”淳于越,你可知此为悖逆之举?”
嬴奇的话语如雷霆般回荡。
此言一出,浮苏面色微变,带着几分敬畏注视着嬴奇。
他知道,兄长到了。
事情恐难善终。
淳于越徐徐睁眼,站起,仰视嬴奇,神色依旧平静,他对今日一切及可能后果早已预见。
最糟不过秦王震怒,赐他一死。
对于嬴奇的到来,淳于越心存怨怼。
在他心中,分封制被废,乃至浮苏的储君之位,全因嬴奇。
若非如此,分封制或许已推行。”嬴奇。”
“我淳于越代表儒学,遵循大秦祖制,前来觐见,阁下有何贵干?”
此话看似平淡,实则隐含讥讽,意指嬴奇无资格至此。”本君。”
“武安君。”
“太子殿下。”
“阁下又有何功绩可言?对大秦有何贡献?”
嬴奇毫不留情地反唇相讥。
此语一出,淳于越脸色骤沉。
何功可言?
他确实无甚建树。”竟是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名扬四海,助大秦灭六国,定天下。”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这淳于越实在不知天高地厚,既无寸功于大秦,还敢质问殿下,实属不知死活。”
“殿下亲临已是极大恩典,他竟还这般狂妄。”
“真乃自寻死路。”
嬴奇之言一出,旁观百姓眼神敬畏炽烈,低声交头接耳。
这些声响传入淳于越耳中,令他心烦意乱。
在大秦,战功是立身的根本。
没有战功、没有爵位,便难以在大秦有所作为,即便身处高位也会遭人非议。
无功不得封爵,这是大秦的铁律。”我淳于越代表儒家,代表天下有功之士,恳请大王重拾祖制,实行分封,这才是安定天下的根基。
唯有遵循旧制,大秦才能繁荣昌盛,绵延万代。”
“若大王不愿恢复祖制,实施分封。”
“我淳于越率领的五千儒家弟子誓不离宫,纵使赴死也无怨无悔。”
淳于越立即转移话题,高声说道。
话音刚落,五千儒生齐声呼应,语气坚决,仿佛怀揣推行儒家大道的决心:“若大王不恢复祖制,不尊礼法,不行分封,我等儒者绝不出宫门一步,虽死无悔。”
声音震动整个王宫内外。”你,算什么东西?”
“不过是个公子少傅,无爵无功。”
“你有何资格代表天下有功之士?”
嬴奇依旧冷冷地说道。”嬴奇。”
“你在强词夺理。”
“即便我淳于越无功无爵,但我身为大秦子民,为大秦千秋万代谋划,难道就不能以忠诚之心进谏?”
淳于越近乎疯狂地喊道。”很好。”
“既然你要以死进谏,那本王不妨问你几个问题。”
“你主张大秦尊崇祖制,施行分封,那么请问分封制对大秦和天下有何好处?”
嬴奇目光如炬,冷声询问。”先祖留下的制度,先祖的恩泽,分封制自上古时期流传至今,乃是我炎黄治理天下的根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