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亘古未有的功业、空前一统伟业,在寡人手中完成。”
“诸位功不可没。”
“然,此刻并非诸卿尽可欢庆之时。”
“治国安邦,较开疆拓土更难。”
“寡人盼诸卿同心戮力,共治安定之天下,使大秦与天下真正长治久安。”
嬴正目光扫视群臣,威严说道:
“臣等领旨。”
满朝文武齐声应和。”治理之策由相邦主导制定,完成后呈送章台宫以供御览。”
嬴正继续发令。”臣领旨。”
王绾立即回应。”另外。”
“传旨武安君,交割齐楚事务,处理完毕即刻回咸阳述职。”
嬴正再次高声宣布。
在他内心深处。
这一天,他已经期盼许久。
待到李奇归咸阳之日,便是父子相认之时。
那一天,
无人能阻拦嬴正。”好了。”
“诸卿可还有要事?”
若无要事,即可退朝。
嬴正挥手示意群臣散去。
然而此时,
文官行列中站起一人。
此人虽在朝堂权势不大,却受群臣敬重,乃长公子浮苏的授业恩师——淳于越。
平素里,
他从不参与朝正,仅关注礼法。”臣有奏。”
淳于越起身禀报。”齐楚灭,我大秦统一天下,大王成就千古伟业,远超历代明君,堪称千古第一帝。”
“为保大秦万世基业,臣恳请大王遵循礼法,施行仁义道德治国,以礼仪孝道统领天下,如此方能永固江山。”
“自古以来,对国家而言,传承最为关键。”
大王自登基以来,宫中始终未曾册立皇后,后宫之主虚悬已久。
从国家层面看,大王至今未立太子储君,这不仅违背了祖制家规,也使国家根基不够稳固。
此前天下纷乱,大王心系苍生社稷,自然将治国安邦视为头等大事。
然而如今四海归一,礼仪纲常更显重要。
天下视大王为根本,后宫安宁则国家安定,反之亦然。
储君未定,朝廷内外难免动荡不安。
淳于越起身陈奏,言辞恳切,强调当下正是确立太子、巩固江山社稷的大好时机。
他反复提及礼法与祖训,令嬴正略有不悦,但最终还是点头认可了他的建议。
随后,王绾及群臣相继附和,一致主张早日确定储君人选。
然而,在众人喧哗之际,蒙逸与韩非却面露微笑,心中暗藏期待。
因为当年大王已有明示,一旦天下统一,便会正式承认长公子李奇,并封其母为皇后,李奇则成为嫡长子,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当满朝文武齐声呼应时,嬴正只是淡然静观,直至殿内恢复寂静。
嬴正开口道:“确实,寡人也该确定储君人选了。”
此话一出,淳于越心中暗喜,心道:大王终于同意立储君了。
他随即上前说道:“臣启奏陛下,公子浮苏仁爱宽厚,又是陛下的嫡长子,无论从礼法还是才能来看,都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臣恳请陛下立公子浮苏为储君,稳固国本,制定国策。
同时,后宫之首宜由浮苏公子的母亲郑夫人担任。
如此一来,大秦可长治久安,世代相传。”
朝堂之上,浮苏一派的支持者纷纷响应,齐声附和:“臣等赞同。”
“公子浮苏身为嫡长子,理应继任储君,此乃正统之选,足以服众。”
与此同时,也有几位宗室大臣出言支持。
然而,李斯起身反驳:“臣以为不然,我秦国自古以德才兼备为立储标准,胡害公子天资聪颖,性情与陛下相似,若立其为储君,更能稳定朝廷局势。”
李斯话音刚落,韩非笑着接话:“廷尉所言甚是,胡害公子聪明好学,加以培养,日后必成大器。
臣附议立胡害为储君。”
支持胡害的朝臣纷纷附和。
放眼望去,朝堂之上支持浮苏和胡害的官员几乎各占一半,甚至不少武将也站了出来,明确表示支持胡害。”寡人平日看似无能,但在讨论储君人选时,却有不少拥护者。”
“浮苏、胡害。”
“呵呵。”
嬴正冷眼环视那些出言支持的臣子,心中暗笑。
若非李奇。
嬴正或许至今都不知道李奇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即便浮苏平日表现不佳,但在诸子中,他无疑是最聪慧的一个。
在历史中,秦始皇对浮苏寄予厚望,但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即便年迈时仍未立浮苏为太子,沙丘病逝前留下的遗诏也被篡改,导致胡害继位,致使大秦江山迅速覆灭。
后世有许多评论认为,若浮苏即位,虽天下动荡,但凭借他的支持者以及蒙氏、孟氏、西氏、白氏四大家族的力量,足以安定局势,延续大秦国运。
然而,遇上胡害这般无能之人,大秦二世而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这毕竟是历史记载。
如今有了李奇。
李奇在灭六国中立下首功,五国君主皆死于他手,这样的战绩堪称空前绝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