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不仅是未来之君,更肩负着延续我大秦盛世的重要使命。
宫中其他公子与之相比,皆显逊色。”
王简毫不犹豫地表态:“武安君堪当大任,臣愿竭诚辅佐,生死相随。”
桓漪亦附和:“武安君智勇兼备,不论领军治国,皆能担当重任,臣甘愿效忠。”
显然,两人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此决定。
自古以来,新帝即位,必有新臣辅佐。
这道理显而易见。
自嬴正掌控朝纲,朝廷众臣几乎被全面调整。
不称职者、君主不喜者皆遭淘汰。
待新君登基,情形依旧如故。
新君必定扶持忠于自己的臣子。
因此,如今诸多皇子背后都有支持者,这是未雨绸缪之举,也可视作早期投资。
若扶持的皇子登基,他们便能荣华富贵,位列高位。
王简与桓漪始终秉持明哲保身的原则,不愿卷入党争。
毕竟一旦站错队,后果不堪设想,尤其对他们这些手握重权的大臣而言,失败意味着灭族。
然而,当前情况不同。
无须他们抉择或介入纷争,因当今大王已为他们做出了选择。
君命既出,自当遵从。
身为秦国上将军及权臣,他们的忠诚只属于王室。
君有令,岂敢不从?
此外,李奇出身军旅,深受百万将士拥戴,若其继位,必能赢得全军效忠,这是其他皇子无法比拟的优势。
听罢二人表态,嬴正面露笑意。”王卿,桓卿,”
他说,“你们均为忠于寡人的重臣。
寡人长子李奇之事,仅少数几人知晓。
今日告知二位,正是为将来父子相认铺路。”
两人点头回应:“臣等明白。”
“臣等愿为大王效力,为武安君效力。
若有阻挠大王与武安君前路者,我等必誓死扞卫。”
王简与桓漪异口同声。”很好。”
嬴正满意地说,“有两位上将军支持,大秦统一天下,武安君成为太子亦无人可挡。”
“即便某些权贵反对,又如何?面对我大秦百万精兵,他们又有何能力阻止?”
蒙武随之放声大笑。
李奇再度获得两大力量的支持,蒙武感到十分喜悦。”大王。”
“武安君在军中有极高威望,成为太子后军中绝无异议,但朝堂上情况复杂,那些心怀异念之人以及诸公子背后的势力定不会善罢甘休。”
“若大王追封武安君之母为王后,正式立他为太子,这些人必将群起而攻之。”
王简严肃说道。”这些人的意图,寡人岂会不知?”
嬴正冷笑一声,如今统一大业近在眼前,他已无所畏惧。”天下归一,大秦再无忧患,寡人又何惧他们作乱?二十年前,我无力护住李奇的母亲;二十年后,若我还不能保他周全,便愧为人父。”
“希望他们识趣,否则,寡人从不介意大开杀戒。
当年的恩怨,寡人始终铭记于心。”
嬴正语气冰冷,眼神透着寒意。
蒙武、王简、桓漪齐声应诺,目光中满是忠诚与决心。
对他们而言,无论哪位公子被立为储君,都不过如此,因为他们无法左右此事。
唯有李奇继位,才是最稳妥的选择,因为他深谙军略,深知强军之要。
对武将而言,李奇掌权后的大秦仍将以军威治国。
此乃君主决断之力的影响所在。”奇儿。”
“你的路,我已为你铺好。”
二十年前,我未能守护好你们母子,致使分离二十多载。
如今再度历经二十年,待天下归一之时,绝不会容许任何人阻挠我的意志。
本应共享天伦、同处宫廷的你们,却被那些人毁去一切。
最好,他们都现身吧。
昔日的仇怨,今日的愤恨,必将一朝清算。
大秦统一天下的血债,就由他们来偿还。
目送蒙武三人离去,嬴正眼中寒意依旧未消。
在他心底深处,当年的无能为力始终挥之不去。
这些年来虽已惩处一部分,但多数依然隐匿,表面顺从,不敢违逆。
嬴正并无理由对他们下手。
然而,往昔的恨意他岂会忘却?
一句话便足以说明——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嬴正等待着那一天,将所有仇恨彻底释放。
...
离开章台宫后。
蒙府内。”老蒙,你太过分了!”
王简不满地对蒙武说道。”没错。”
桓漪附和,“这么长时间瞒着我们,实在不地道。”
“你以为我想瞒着你们吗?”
“这事是大王亲口叮嘱过的,除非他开口,否则谁都不能透露,否则便是违背王命。”
“你们怎能怪我?”
蒙武被两人质问得也有些恼火。”哈哈哈……”
王简闻言哈哈大笑。”哈哈哈……”
看着蒙武委屈的模样,桓漪也忍俊不禁。”别笑我了,这次大王既然把李奇的身份告诉你们了,就是希望你们提前做好准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