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眼中闪过轻蔑,“大王,诸位大人既有报国之志,不如派往寒郸前线,参与攻燕之战,让他们亲身实践,为大秦效力。”
嬴正点头应允。
见状,李奇再度行礼谢恩。
一旁有人低声议论:“这人看似收敛,实则手段更加狠辣。”
"这安排甚好。
奇儿虽在秦国地位显赫,但觊觎他权势之人不少。
今日这几名御史之命,便算是给奇儿立威示警了。”
嬴正一眼洞穿李奇的心思,嘴角微扬,随即冷冷扫视那几名御史:"你们冒犯寡人,又无端弹劾寡人与武安君,此乃重罪。
本该判死,但念武安君替你们求情,且你们确有一心为秦、不惜牺牲之志,寡人暂且饶你们性命。”
"自此之后,你们调往寒郸军营,听从武安君调遣。
若能在沙场为大秦建功,也算一件幸事。”
嬴正的声音在朝堂回荡,简洁几语,便彻底断绝了这些御史的退路。
他将他们的弹劾视为无礼大罪,使其无法翻身,再以他们所谓的忠诚为饵,逼迫他们接受命运。
一旦有人拒绝,嬴正随时可借口叛国不忠将其满门抄斩。”这对父子配合果然天衣无缝。”
"奇小子借此事立威,大王则成全了奇小子的意图。
即便奇小子已封武安君,但在朝堂未尝杀戮,今日这几个御史便是他给百官的警告:谁若招惹,必不留情。”蒙武心中暗喜,带着一丝得意想道。
关于嬴正与李奇父子的秘密,只有他们少数几人知晓。”大王英明!"
李奇高声赞颂。
顿时,满朝文武在嬴正决断之下齐声附和:"大王英明!"
那些御史闻言,面色惨白,瘫倒在地。
纵观天下诸国,唯独秦国的御史仍具威慑力。
而在其他诸侯国,御史不过是权贵玩弄的工具。
眼下看来,这几名御史亦是被人操控利用。
若他们真为大秦、为朝廷着想,嬴正或许还能容忍直言进谏。
但如今他们被私欲驱使,意图针对自己爱子,嬴正自然不会姑息。
在那几位御史心中,此刻只有深深的绝望与悔恨。
身为言官,他们也曾多次直言进谏、弹劾官员,却从未遇到今日这般境地。”辛统领,请您妥善安排这几位大人前往寒郸大营,同时,我会亲笔写信交予任将军,相信他会妥善处置。”
李奇对殿外的辛胜说道。”属下遵命。”
辛胜随即领命,率队入内。”几位大人,请随我们走。”
辛胜语带戏谑,“武安君麾下的寒郸大营乃是我秦国最为精锐之处,能被送往那里,实属荣幸。”
众人动作迅速,将几位御史押出大殿。
李奇转身面对群臣,意味深长地道:“诸位大人一心为国,忠义昭然。
若有朝一日诸位也能秉持此心,还请告知于我,定当奏明大王,助各位达成心愿。”
此言一出,满朝官员无不心领神会——再有人胆敢暗中算计,必受严惩,今日之事便是警示。
察觉李奇深意的群臣,看向他的眼神多了一份畏惧。
尽管李奇年纪轻轻便居高位,但在一些人心中,他未必懂得复杂朝局。
然而,从今日之事来看,他们显然低估了李奇的能力以及背后大王的支持。
这位年轻的武安君不仅心思缜密,更得圣眷优渥,其地位稳固如山,那些御史正是前车之鉴。”终究低估了大王对李奇的信任。”
李高暗自思索,同时亦对李奇流露出几分戒备。
朝堂之上,因先前的一段小插曲,除了商议国事,再无旁的声音响起。
秩序井然,一切如常。
李奇端坐于武臣之首,静静聆听。
直至朝会结束,嬴正宣布退朝,众人陆续散去。”武安君。”
李高走近李奇,态度谦恭,“今日御史弹劾一事,您怎么看?”
李奇淡然回应:“还能如何?静观其变罢了。”
李高微微颔首,转身离去。
李奇心中暗忖,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大的图谋。
但他依旧保持冷静,不动声色。
李高目光骤变,几乎被李奇的态度激怒。
他原本打算提及此事,料定李奇会追问下去,他便借此机会揭露那些御史背后的势力,促使李奇对浮苏心生不满,转而支持胡害,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局面。”这次针对武安君的行动,背后有人操控。”
李高意味深长地说,“武安君心中或许已有几分揣测。”
“是谁?”
李奇语气平静。
李奇早已猜透李高的意图。”长公子,是浮苏。”
李高笃定地回答。”你确定是浮苏?”
李奇嘴角微扬。”为何李奇表现得如此镇定?难道他不怕浮苏吗?”
李高心中满是疑惑。
在他看来,面对长公子的敌意,李奇理应感到恐慌才是。
毕竟,出手对付李奇的是未来的储君浮苏。
在众人眼里,浮苏是最可能继承王位的人选,未来的秦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