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汉时期的御史和言官以刚直不阿着称,面对生死亦无所畏惧。”臣听闻,”
一位御史直言不讳,“大王是否确实在章台宫中命武安君批阅奏折?”
“确有此事。”
嬴正语气平和。”臣请求弹劾大王。”
御史毫不退缩,“身为大秦之主,您应当恪守祖制,按照规矩,只有您与监国太子才具备批阅奏折的资格。
武安君虽地位尊崇,却终究只是外臣,此举实属不符礼制。”
“此外,”
御史进一步说道,“武安君身为秦国臣子,竟无视国家法规,擅自越权行事,理应严惩。”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无人敢接话。
然而,几位御史相继站起,齐声附和:“恳请大王反思自身行为,整顿纲纪,同时,对武安君越权之举给予严厉处置。”
“恳请大王裁决。”
“臣附议。”
数名朝臣随之发声支持。”有趣。”
李奇冷眼旁观,嘴角带笑,“看来这些人早有准备。”
嬴正冷冷扫视全场,目光最终停留在那弹劾的御史身上,“这就是你的弹劾依据吗?”
“正是。”
御史神情严肃,毫无惧色。”那么,奏折批阅的规矩又是谁制定的呢?”
嬴正问道。”当然是我大秦历代先王。”
御史迅速回答。”我大秦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他们都能因时而变,为何到我这里就不能改?难道我说话不算数?我不是王吗?”
嬴正语气骤然转冷,目光如刀般射向御史。
御史被他的眼神刺得心神微颤,忙道:“大王乃我大秦之主,天下皆归于您。
更改规制自是大王之权,但武安君身为重臣,未尽规劝之责,确有失察。”
“寡人命他阅折,他也遵从,这也有罪?”
嬴正冷笑。”大王若令臣等退下,臣等怎敢违抗?”
御史低头应答,声音已带几分怯意。
用传统礼仪约束至高无上的权力,实属荒谬。
若是庸君,或许还会顾忌名声,可在嬴正眼中,这些都不重要。
他只关心统一六国的大业,以及他挚爱的妻儿。”臣等冒犯,请大王息怒。”
众御史齐声道,“臣等直言,皆为大秦社稷。
若有得罪,任凭处置。”
“臣等附议。”
其余御史亦随声响应。”朕的章台宫,朕的奏折,何时轮到你们置喙?什么礼法、规矩,现在拿来压朕?难道朕做什么都要问过你们?没有你们认可就是违背礼法?”
“你们以为朕真的不知晓你们的心思?”
“莫非朕还怕治不了你们?”
嬴正冷眼环视众人,眸中寒光四溢。
他洞悉一切,此刻连双目都泛起血丝,似要喷薄而出。
对他而言,冬儿已逝,奇儿及两位孙儿便是他的底线,任何人若触碰,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不论是谁。
朝堂之上,嬴正怒火如潮。
这一瞬,看着那些御史言官的奏疏弹劾,不过小事罢了,却让他们小题大做。
回想起二十年前,他也曾站在这里,刚登基时意气风发。
在朝会前,他对冬儿许诺,今日将正式册封她为后。
然而,话音未落,群臣哗然,以冬儿出身低微为由纷纷反对,连贵胄也随声附和。
纵使嬴正再坚定,终究孤掌难鸣。
从那日起,冬儿离开他,生死两隔。
此恨深埋于心,永难消解。
如今,这些言官又针对他的家人,嬴正岂能容忍?
“来人!”
嬴正暴喝。
话未出口,李奇起身:“大王息怒,臣有一事想问这位御史。”
他面露笑意,“大人所言皆为大秦着想,是为了国家甘愿赴死,对吗?”
说着,李奇直视那御史,“敢问大人,若为大秦,真可无怨无悔?”
“嗯。”
“为大秦,臣愿肝脑涂地,死而无悔。”
那名御史挺直身躯,目光坚定地说。”很好。”
“朕向来敬重像你这样忠诚于大秦的臣子。”
李奇微微一笑,随后面向嬴正,高声说道:“陛下,这位御史实乃忠良之士,万不可杀。
他冒犯陛下,也是为了大秦社稷。
臣恳请陛下宽恕他的性命。”
“哦?”
嬴正闻言,眼神中掠过一丝奇异之色。
尽管与李奇共事时日不多,但他深知自己的儿子绝非轻易妥协之人。
满朝大臣皆惊讶地看着李奇。
蒙逸和韩非亦对此感到不解。”礼法或许无法约束陛下,但对武安君李奇来说,却是极大的震慑。”
御史心中暗喜,却也略感失落。
毕竟他们本以为弹劾对象主要是李奇,未曾料到秦始皇竟如此袒护,且愤怒异常。
谁也没想到二十年前的嬴正也曾经历过类似之事,如今旧事重提,难免触动了他的情绪。
然而,话锋一转。
李奇再次开口:“这位御史一心为国,足见其赤诚之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