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沉稳

作品:大秦:长公子,铁血铁骑破六国|作者:1困呼呼|分类:玄幻|更新:2025-07-01 03:00:50|字数:8018字

众人低声议论。

李奇接过军报,似有所悟,嘴角微扬。”何事?”

“回禀上将军,此军报来自北境代地,由王简上将亲笔。”

“军报表明,王简上将恳请上将军率军北上,共商破敌之策。”

亲卫语气恭敬。

听罢,屠睢等将面露喜色。”上将军,这便是您所说的良机?”

“若我贸然出兵,难免招人猜疑。

但若是由王简或桓漪邀约,则另当别论。”

李奇含笑说道。”末将愿领兵出征。”

屠睢、章寒、任嚣齐声 ** 。”眼下代地集结五十万敌军,我军尚需看押十余万降卒,不宜倾巢而出。”

“屠睢,你挑选五万精骑随我同行。”

“章寒、任嚣。”

"你们率领所属部曲镇守寒郸,看管投降士卒。”

李奇严肃下令。”遵命!"

三位将领立即回应。

军中以将令为先。

即便章寒与任嚣想奔赴北境,但李奇已决断,军令不可违抗。

...

代地,代城。

作为连接代地与李地的重要城池,此城地位关键。

须知。

原本代地并不属于李国疆域,而是李武灵王李雍时期兼并所得。

长久以来,因李国国策影响,代地与李地之间始终存在隔阂。

代人难以在李国朝廷获重用,常遭排斥。

例如李牧。

他在李国虽为权高位重的上将军,但在朝堂上仍屡遭针对。

他统领的大军也多为代人,并非真正的李人。

因此,李牧长期驻守偏僻的边境代地,抵御外族侵扰。

而廉颇、庞煖等人则能在富庶的李国核心地带担任将领。

李地与代地的隔阂历经多年仍未消弭,究其根源在于李国权贵乃至民间对代地的持续歧视,始终未将其视为李国核心区域。

此时。

代城外数里处,遍布营帐。

这些营帐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蓝田大营,另一部分是函谷大营。

秦国两位主将各辖一军,自不能混杂,以免打乱军职体系。

然而,商讨进攻代地、攻陷代城时,王简与桓漪共同谋划。

蓝田大营中军帐内。

王简、桓漪及诸多将领齐聚一堂。

然而,能入此营帐参与军机讨论的全都是统率十万兵马的主将。”我们兵临代地近一个月,屡次进攻不下十余次,却均告失败,损兵折将。”

"这样下去绝非良策。”

王简凝视李国地图,目光锁定代城,试图寻找破局之道,却感到无计可施。

代城是攻克代地的唯一通道,欲掌控代地,必先夺取代城。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即便绕过代城,李牧的骑兵亦能迅速反击。

他早已做好部署,誓要在代城与我秦军长期对抗。

若想攻下代城,或许唯有两条路:一是以命相搏,殊死一战;二是与李牧持久对峙,凭借我秦的强大国力拖垮他。

他的代地资源有限,难以与我秦抗衡,只要切断其粮草供应,敌军定会自行瓦解。

桓漪语气沉重地说道。

这两种策略对我秦而言皆非良策。

桓漪话音未落,王简便摇头否定。”为何?”

桓漪不解地问。”李国仅剩代地,而我秦已灭韩。

这一壮举令李、魏等邻国震惊。

如今强盛的李国即将覆灭,你以为其他国家会袖手旁观吗?”

“代地与燕接壤,若我秦执意与李牧耗下去,燕国会容忍?齐国会无视?”

“唇亡齿寒的道理,李牧岂会不知?”

“屯兵代城后,他早已看穿我秦的应对之策。”

“要么我秦付出巨大代价与其硬拼,但他已抱定必死决心,就算牺牲,也会让我秦付出惨痛代价;要么就是持久消耗战,而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局面。”

王简冷静分析道。”那该怎么办?”

“李牧如此棘手,十余次进攻,我军已损失数万,受伤无数,而他凭借城池之利,几乎毫发无损。”

“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代地久攻不下,辜负君主的信任吗?”

桓漪不甘心地说。

王简也叹息一声。

身为将领,本应坦然面对生死。

然而李牧坐拥三十万大军,攻破代城的代价实在太过沉重。

一旦攻城,至少需付出十万将士性命,且这已是最低估算。

战场上瞬息万变,局势难料。

商议进攻代城的军议陷入沉寂,营帐中的将领们皆陷入沉默。

李牧,果然是人中龙凤,李国第三的上将,其谋略堪称完美,无懈可击。

若想取胜,唯有拼死一搏,别无他途。

在李牧看来,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但对于秦军而言,若损失惨重,对未来的统一战争将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时日方能弥补兵力的损耗。

这正是李牧所预料到的,他深知秦之野心,故而布下此等坚不可摧的防御。

此刻,连王简与桓漪这样的秦军名将也哑口无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秦:长公子,铁血铁骑破六国》,方便以后阅读大秦:长公子,铁血铁骑破六国第63章 沉稳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秦:长公子,铁血铁骑破六国第63章 沉稳并对大秦:长公子,铁血铁骑破六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