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李奇在,韩地战况即便艰难,也绝不会太糟。
更何况有冯去疾主持正务与后勤,他与李奇同舟共济,粮草供应无虞。
嬴正派冯去疾赴韩地,非因贬谪,实为信任。
冯去疾的能力足以独当一面。”韩地局势,不必惊慌。”
见群臣焦急,嬴正开口安抚。”大王。”
“莫非韩地已有应对之策?”
“大王是否已安排继任统帅?”
“只是韩地除李奇外,似无人堪此重任。”
尉缭出列,忧虑问道。”哈哈。”
嬴正轻笑一声。
并无对大秦安危的丝毫忧虑。
这一场景令群臣深感震撼。”大王,莫非是……?”
尉缭乃鬼谷传人,精通谋略。
见嬴正如此神情,不禁面露揣测之色。”这个计策布置至今,也可告知诸位爱卿了。”
嬴正开口说道。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不明 ** 的群臣看向嬴正,李斯虽困惑,但心中隐隐不安,猜测道:“难道李奇、韩非等人并未身亡?”
“李奇、冯去疾、韩非,遭遇三方刺客伏击之事属实。”
“两路人马来自李魏两国,另一路尚待查明。”
嬴正环视群臣,语气平静。
他的目光扫过,李斯心底一阵紧张。
这第三路刺客正是他所派,他暗自祈祷此事不会败露。
若让嬴正知晓是他主使行刺,必遭重罚,即便他官居九卿,也难逃责罚。
刺杀之事牵连重大,不仅关乎韩地稳定,更是动摇国本的重罪。
此刻李斯心神不定。”李奇早有防备,预先设下埋伏,待刺客上钩,一举全歼。”
“李奇、冯去疾、韩非三人安然无恙,并未陷入险境。”
嬴正收起笑意,说道。
此言一出,朝野尽知 ** 。”怪不得大王对韩地毫无忧虑,原来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局,诱使李魏出兵,趁大将、 ** 遇害之际,挑起混乱。”
“大王暗中调遣雍城大军,只是虚张声势,并未真动兵戈;又遣夏无且潜入韩地,这些皆是计划的一部分。”
尉缭沉吟片刻,已然理清脉络。”尉卿所言极是。”
“此计乃寡人与李奇联手谋划。”
嬴正展颜一笑,气度非凡。
听罢此言。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如梦初醒。
然而,就在下一瞬,众人想起的不再是眼前的局势,而是嬴正对李奇的深厚恩情。”大王竟以如此仁慈对待李奇。”
“为了李奇的谋划,甘愿调动整个秦国的力量,甚至 ** 诸国。”
“这样的厚遇,前所未闻。”
“大王显然十分重视李奇,也许用不了多久,只要李奇的计划成功,他将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上将军。”
大臣们心中震惊,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李奇既敬畏又好奇。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仅凭一封奏章,便让嬴正与其一同策划,连满朝文武都被蒙在鼓里。
这不仅体现了消息传递的隐秘性,也凸显了此次布局的关键之处。
毕竟,即便是嬴正这样果断的人,也无法确定朝廷中是否藏有他国的眼线,更不用说臣子家中了。
因此,彻底隐瞒才是布局的核心。”大王。”
“李奇所设之局,意在诱使李魏联军攻打韩国边境,但他有何能力消灭这两国的大军?”
“要知道,李魏联手的兵力绝不会少于二十万,而韩国现有的兵力不过十万,即便加上新降的韩军,总数也不过二十多万,更何况这些降卒刚归顺我国,忠诚度尚存疑虑。”
“李奇凭什么确信他们的忠心?”
“虽然此计巧妙,能迷惑李魏,给予他们意外打击,但后续如何应对?李斯站出来,带着几分质疑说道。
此刻,他心中怒火翻腾。
他对李奇和韩非心生不满,甚至对嬴正也略有怨言。
得知李奇和韩非的死讯,李斯内心暗喜,因为韩非是他视为劲敌的存在,如今终于死去,而李奇不过是附带的牺牲品罢了。
或许,他对韩非的怨恨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早年在稷下学宫,李斯才智过人,聪慧异常,却始终逊色韩非一筹。
在外人眼中,无论李斯多么出色,总不及韩非。
长此以往,他的嫉妒转化为怨恨,即便如今位居高位,这种恨意未消,更伴随一股源自被韩非多年压制的自卑感。
不然的话,
他何至于如此针对某人?
种种计谋,终究难掩其狭隘本质。”廷尉此言过于激烈。”
“此局乃李奇特意向大王请求共同布置,若仅凭几句话就能说明,那便不算真正的局势。
关于韩地军务,成败全在李奇一人身上。”
“此事廷尉不必忧心。”
尉缭此时出言道。
当然,
他并非为李奇辩解,而是为了嬴正,更为大秦江山。
在他心中,对李奇设下的这盘棋充满好奇。
他出身鬼谷,精通权谋之术,而李奇的布局环环相扣,让他这个擅权谋者也深感欣赏,迫不及待想见识这位名震大秦的李奇究竟是何等人物。”若是李奇所谋对大秦不利,身为大秦臣子,我李斯义不容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