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料北疆又起战事?”
兵部尚书周通立刻进言:
“契丹自太宗时期归附朝廷,如今竟敢公然反叛,实属大逆不道!”
“若不速作应对,恐其趁势南侵。”
宰相李严则持谨慎态度:
“契丹虽为游牧之族,但近年已逐步建立政权,设立官制、修筑城池。”
“此次出兵,非寻常劫掠,而是有备而来。”
赵信沉思片刻,最终下令:
“即刻召集影卫司调查契丹动向。”
“命户部拨银赈济灾民,安抚民心。”
“同时召集群将商议北疆防御之策。”
一场围绕“守”与“战”的争论,在朝堂上悄然展开……
【契丹崛起:草原雄主,铁骑南下】
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之上,一支新兴势力正在崛起。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年少英武,野心勃勃。他在继承父位后,迅速整合八部兵力,并吞室韦、女真等部,建立“契丹国”,自称“天子”。他采纳汉人谋士建议:
设立五京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仿效中原官制,设立南北二院,分别管理契丹与汉地事务;
训练重甲骑兵“铁浮屠”与轻骑“鹰扬营”,组成精锐部队。
更令人担忧的是:
契丹已在阴山以北修筑要塞群,作为南下跳板;
并与西域诸国互通使者,意图孤立建兴王朝。
赵信闻讯震怒:
“昔日藩臣,今日竟妄图称帝?”
“朕岂能坐视不理!”
他当即下旨:
“即日起,组建‘北疆行营’,统筹边防事务。”
“任命原镇北将军郭威为总指挥,负责抵御契丹。”
【北疆布防:郭威受命,整训边军】
郭威接令后,立即赶赴幽州设立行营,并亲自巡视雁门关、居庸关、云中等地。他发现当前北疆防务存在诸多问题:
一、兵力分散
各地驻军多为老弱残兵,缺乏实战经验;
边关要塞之间联络不便,难以协同作战。
二、粮草不足
边军长期未战,后勤储备严重滞后;
运输路线被契丹骑兵频繁骚扰,补给困难。
三、情报缺失
对契丹动向掌握不清,无法预判敌情;
缺乏有效侦察体系,难觅敌军主力所在。
针对这些问题,郭威提出三点改革措施:
一、整编边军,强化战斗力
从禁军中抽调精锐五千人,补充北疆各关;
重新训练骑兵部队,提升机动性与战斗素养。
二、修建驿道,保障补给
开通幽州至雁门关直通粮道;
设立驿站与护卫队,确保物资安全送达前线。
三、设立斥候营,刺探敌情
派遣影卫司成员潜入契丹境内搜集情报;
招募草原牧民充当“耳目”,建立情报网络。
他还亲自巡视长城沿线,修复破损城墙,加固烽火台。赵信亲书御令勉励:
“郭卿忠勇可嘉,朕托以北疆安危。”
“务必肃清敌寇,还我百姓安宁。”
【首战告捷:雁门伏击,挫敌锋芒】
数日后,契丹骑兵再次南下,目标直指雁门关。郭威得密报后,果断决策:
“敌军轻骑为主,惯于突袭。”
“我军若死守关隘,必吃大亏。”
他决定采用“诱敌深入、伏兵围歼”战术。他派出小股骑兵伪装溃兵,引诱敌军进入峡谷地带。果然,契丹先锋部队追击而入,陷入包围圈。一声令下,滚石擂木倾泻而下,弓弩齐发!契丹骑兵阵型大乱,四散奔逃。郭威率主力杀出,斩敌千余人,俘虏数百,缴获战马无数。此役被称为“雁门伏击战”,成为建兴军首次在北方正面击败契丹主力的战役。消息传回长安,赵信大喜:
“此战大胜,足见我军已有抗衡契丹之力!”
“朕命你继续备战,准备更大规模反击。”
【尾声:风起朔方,大战将临】
虽然雁门之战重创契丹前锋,但郭威深知:
这不过是风暴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他召集群将商议长远之策:
“契丹虽败,但其主力尚存。”
“若不尽快建立稳固防线,将来恐有更大危机。”
他决定:
设立“北疆军镇”,统辖各关防务;
修建三大军事要塞(雁门、居庸、云中),形成防线网络;
选拔精通骑战之才,培养新一代边军将领。
他对赵信说道:
“陛下,臣愿在此驻守十年,誓保北疆安宁。”
赵信点头应允:
“朕信你所言。”
“只要你在,朕便可安心治国。”
风起云涌的时代再次来临,而这一次,战火将从东海之滨,蔓延至北方草原……
喜欢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