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眼:洛阳成战略核心】
广明二年秋,赵信掌控曹州、郓州与兖州三地,兵力扩充至一万两千人,粮草充足,民心归附。然而,真正的霸业不能止步于中原一隅。洛阳,作为连接关中与山东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帝王必争之地。如今,洛阳由唐廷任命的留守大将王重师镇守,此人久经沙场,善用骑兵,且城防森严,兵精粮足。更棘手的是:
朝廷已派监军宦官张承业赴洛阳,意图联合宣武、河东两镇节度使夹击赵信;
朱瑄(宣武节度使)亦蠢蠢欲动,准备南下牵制赵军侧翼;
魏博虽为盟友,但对赵信日益壮大的势力心存疑虑。
赵信在兖州大将军府召集众将议事:
“洛阳若不早取,我军便始终受制于人。”
“此战不仅关乎成败,更关乎未来能否真正问鼎天下!”
长史李严分析局势:
“洛阳城高墙厚,非一日可破。”
“若我军久攻不下,敌军四面合围,恐有覆灭之危。”
司马周通建议:
“可先以‘无当飞军’奇袭外围要隘,切断其援军通道。”
“再以主力佯攻,诱敌出城,设伏歼灭。”
赵信沉思片刻,点头道:
“好!”
“传令各部,整军备战。”
“十日后誓师西征,目标——洛阳!”
【誓师西征:铁骑踏风,剑指帝都】
十日后,兖州校场鼓声震天,旌旗猎猎。赵信身穿金甲,骑乌骓马,亲自主持誓师仪式”
全军齐呼:
“誓死效忠!”
“西征必胜!”
此次出征兵力共一万五千人:
八千步兵为主力;
三千骑兵负责突击与追击;
五百“无当飞军”作为先锋部队;
另有民夫五千人随行,负责后勤运输。
赵信亲率中军,李严留守兖州,统筹政务与粮草补给。大军浩浩荡荡开拔,沿途百姓焚香送行,祈愿赵军凯旋。
【首战告捷:夜袭虎牢关,斩将夺关】
大军行至洛阳东门户——虎牢关,斥候回报:
“王重师派猛将石敬瑭率五千精兵驻守虎牢,意图阻止我军西进。”
“关内设有拒马、陷阱、箭塔等多重防御工事。”
赵信当即下令:
“命‘无当飞军’轻装夜行,绕后突袭。”
“主力部队暂缓前进,待敌混乱后再行合围。”
当夜,飞军悄然潜入敌营。他们以弩箭齐射,迅速击杀哨兵,并放火制造混乱。敌军惊慌失措,四散奔逃。赵信率主力赶到,一举歼灭残敌,生擒石敬瑭。此役成果显着:
斩敌三千余级,俘虏一千余人;
缴获战马五百匹、军械无数;
顺利夺取虎牢关,打通通往洛阳的东大门。
赵信亲自接见石敬瑭:
“你非庸才,只是误投主君。”
“若愿归顺,我可授你副将之职,共同治理此地。”
石敬瑭沉默良久,终拜服于地:
“愿效犬马之劳。”
赵信此举震动军中,许多原敌军将领纷纷请降。他随即任命:
石敬瑭为虎牢关守将,协助地方治理;
影卫司官员进驻关内,监督政务,防止异动。
【兵临洛阳:智勇并施,分化瓦解】
数日后,赵信大军抵达洛阳城下。王重师紧闭城门,只在城头布防,拒不出战。赵信深知此城坚固,强攻损失必大,遂改变策略:
“攻城不如攻心。”
“可派人潜入城中,策反敌将,动摇军心。”
他命令:
影卫司派出细作混入商队,联络洛阳旧臣;
发布《洛阳安民书》,承诺投降者免死、归顺者授田;
每日黄昏于城外设粥棚,收容难民,动摇守军士气。
同时,他派遣使者前往魏博,请求罗绍威出兵牵制宣武军,确保侧翼安全。不久,城内果然发生变乱:
副将李存孝被策反,暗中联络赵信,愿献东门;
王重师察觉异动,欲杀李存孝,反而引发更大恐慌。
赵信当机立断:
“命‘无当飞军’夜潜城外,准备接应。”
“明日午时,城内举火为号,飞军趁机夺门。”
次日正午,洛阳城头突然升起三道浓烟。赵信一声令下,飞军如猛虎下山,直扑东门。李存孝早已打开城门,迎接赵军入城。王重师仓促迎战,被赵信亲手一刀斩于马下!洛阳就此易主。
【接管洛阳:重建秩序,重塑信仰】
洛阳既克,赵信未加屠戮,反而亲自祭奠王重师,赐其家人田宅,遣返故里。此举震动朝野,许多原洛阳官员纷纷请降。赵信随即任命:
李存孝为洛阳团练使,协助地方治理;
刘秀为宣慰使,前往各县安抚百姓;
影卫司官员进驻城中,监督政务,防止异动。
同时,赵信发布《洛阳安民令》。
短短月余,洛阳秩序恢复,人口增长,军力扩充至一万八千人。此外,赵信还下令:
修复宫殿、庙宇、学府,恢复礼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