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江宁行辕大帐。晨光透过纱帘洒入帐中,映照着案上铺开的天下舆图。赵信立于图前,目光如炬。他身后,是林豹、周远山、张横、阮通等一众将领。良久,他缓缓开口:
“童贯已败。”
“江南已定。”
他转身看向众人:
“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要不要打到汴京去?”
帐中一片寂静。
【朝堂动荡:徽宗病危,太子求援】
就在赵信攻陷江宁的同时,汴京局势也骤然恶化。据密报:
徽宗突发风疾,昏迷不醒;
太子赵桓秘密召见大臣,准备监国;
蔡京、高俅等人被软禁;
童贯失联,朝廷群龙无首;
更关键的是:
太子赵桓派密使前来江宁,请求赵信出兵勤王。
赵信展开密信,只见其上写道:
“今社稷垂危,贼臣乱政。”
“若圣公能率义师北上,扶大厦之将倾,必为万世景仰。”
他冷笑一声:
“他们怕我。”
“但他们更怕金人。”
果然,另一份情报传来:
金国使者已秘密入京;
有传言称,朝廷欲割地议和;
若赵信不出兵,中原或将沦陷;
【内部争论:战与和,分歧初现】
赵信召集诸将议事。
林豹主张:
“应立即北伐。”
“趁朝廷混乱之时,一举拿下汴京。”
周远山反对:
“我们刚安定江南,不宜轻举妄动。”
“若贸然出兵,恐生内乱。”
张横则道:
“不如先观望。”
“看金人如何动作,再决定我们的下一步。”
赵信沉思片刻,没有表态。他对众人说道:
“你们说得都有理。”
“但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到底是谁?”
他顿了顿,继续道:
“我们不是叛军。”
“我们也不是朝廷的鹰犬。”
“我们是百姓的希望。”
【神秘来访:金国使者现身江宁】
正当赵信犹豫之际,一名自称“金国特使”的男子悄然抵达江宁。他带来一封信,署名“完颜阿骨打”。内容如下:
“江南英雄,当识时务。”
“宋廷腐朽,不可救药。”
“若圣公愿与金国结盟,共分中原,可封王一方。”
赵信看完,冷冷一笑:
“他们想让我做他们的刀。”
“可惜,我不是。”
他命人将使者礼送出境,并回信一封:
“赵某虽非宋臣,却也不屑与虎狼为伍。”
“若金人真要南下,请记住——”
“白马义从,不会坐视不理。”
【最终决断:整军备战,准备北伐】
经过数日权衡,赵信终于做出决定。他在钟山大营召开誓师大会:
“我们不再只是守护江南。”
“我们要守住这个天下!”
他下令:
一、【军事部署】
白马义从主力三千人,由赵信亲自统领;
分两路北上:
东路:沿运河而进,目标扬州;
西路:穿越荆楚,直指汴京;
二、【后勤保障】
江宁设粮仓,衢州、婺州负责补给;
林豹留守总督政务,稳定后方;
三、【政治宣传】
发布《北伐檄文》,昭告天下:
“赵某非为帝位,只为还百姓一个太平。”
【尾声:王者出征,天下瞩目】
十一月十五日清晨,白马义从整装待发。旌旗猎猎,铁骑列阵。赵信一身铠甲,策马于高台之上。他望向北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对将士们说道:
“这一战,不只是为了我们。”
“是为了天下人。”
他挥手示意:
“出发!”
号角长鸣,大军浩浩荡荡踏上北伐之路。白马义从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下一战,将是决定谁主沉浮的终极之战。
宣和三年十一月十七日,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江风凛冽,铁甲森然。赵信策马立于高岗之上,身后是刚刚完成集结的白马义从大军:
白马义从主力三千人;
梁山营五百精锐;
新整编的江南民兵两千人;
旌旗猎猎,杀气腾腾。他对林文远下令:
“明日辰时,全军登船。”
“我们要让天下知道——”
“白马义从,不惧北风!”
【强渡长江:白马义从踏上江北战场】
次日清晨,天色未明。白马义从分三批乘船横渡长江,目标直指扬州东侧的瓜洲码头。敌军早有防备,设伏于岸边高地。待第一批部队登岸之际,弓弩齐发,箭雨如织。赵信冷静应对,命令周远山率轻骑绕后突袭。他亲自带队正面牵制,迅速打开突破口。战斗持续两个时辰,白马义从以伤亡百人的代价成功控制渡口。赵信站在码头高处,望着北方:
“我们,终于来了。”
“这一仗,不能输。”
【扬州告急:金军已入城,百姓危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