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军政一体,治军安民

作品: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作者:小皇龙|分类:历史|更新:2025-07-01 01:27:14|字数:5960字

宣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遂昌城,白马义从政事厅大堂。春阳明媚,百废待兴。赵信坐在主位之上,手中握着一份由讲武堂参谋组起草的文件——《军政一体发展规划纲要》。他缓缓展开卷轴,目光坚定:

“打仗是为了活命,治理是为了活得更好。”

这是他在夺取遂昌之后做出的最重要决定之一:

不仅要打赢仗,更要建起一套能支撑政权发展的治理体系。

【背景驱动:从军事割据到政权建设】

随着白马义从接连取得军事胜利,占领区域不断扩大,人口与资源日益增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军队与地方政务分离,沟通效率低下;

粮食调配混乱,部分地区出现供给不足;

百姓归顺后缺乏有效管理,秩序重建缓慢;

地方士绅、商人、流民之间矛盾频发;

赵信意识到,若不及时建立统一的治理机制,迟早会陷入“胜而不稳”的困境。于是,他召集讲武堂参谋组、民政接管人员与将领们,共同制定《军政一体发展规划》,推动军队与地方行政深度融合。

【规划核心:三线并进,构建稳定体系】

《军政一体发展规划》围绕三大主线展开:

一、【权力结构重组】

设立“军政合署”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由赵信亲自领导;

下设“军务司”、“民政司”、“财政司”三大职能部门;

各县设立“军政合一办事处”,由军官兼任地方长官;

此举旨在打破传统“军民分治”的壁垒,确保政策执行高效统一。

二、【资源统筹分配】

建立统一粮仓制度,实行“按需调度”;

推行“军田制”,鼓励士兵参与农耕,自给自足;

招募工匠、商人,组建“后勤保障营”,负责物资制造与流通;

赵信特别强调:“我们要让百姓吃饱饭,让士兵有衣穿。”

三、【基层治理改革】

推行“十户一伍、百户一里”的基层组织架构;

选拔地方贤才担任“乡约”、“保正”,协助军队管理;

建立“百姓议事堂”,定期听取民意,解决纠纷;

这一系列举措,迅速赢得了民心。一位老农感慨道:“以前当兵的是来抢东西的,现在却是来帮我们修路、种地。”

【实施过程:先试点,再推广】

为了稳妥推进改革,赵信选择以遂昌为中心进行试点:

1.

设立军政联合指挥部

将讲武堂部分学员调入政事厅,协助政务处理;

安排军官轮流驻守各村,监督粮食发放与治安维护;

2.

推行“军屯制”

在周边山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士兵轮休期间参与耕作,提升军粮储备;

鼓励百姓加入军屯,共享收成;

3.

恢复市场与税收制度

允许商人在城内设立商铺,恢复商品流通;

制定简易税则,征收少量交易税用于城市建设;

设立“市井巡防队”,维持商业秩序;

短短一个月内,遂昌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影响扩大:政权雏形初现】

随着试点成效显着,赵信开始向其他占领区推广军政一体化模式:

睦州、婺州边界地区陆续设立军政办事处;

原本观望的地方豪强纷纷前来投诚;

一支由百姓自发组成的“民兵辅助队”成立,协助巡逻与防御;

更令人振奋的是,许多原属朝廷的低级官员也愿意留下,协助治理。李忠感慨道:“我们不再是流寇,而是一支真正的政权力量。”

【制度创新:军民融合,共荣共生】

赵信还推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安排:

1.

“军政轮岗制”

所有军官必须定期参与地方政务学习;

地方官员也可进入讲武堂接受军事训练;

2.

“军功积分制”

不仅奖励战场表现,也奖励治理贡献;

积分可用于晋升、授田、免税等福利;

3.

“百姓参议权”

每月举行一次“军民大会”,听取百姓建议;

对重大决策进行公开讨论,增强信任感;

这些做法,极大地提升了政权的合法性与凝聚力。

【尾声:从乱世中走出新秩序】

夜幕降临,赵信站在遂昌城墙之上,望着灯火通明的街道。他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

真正的统治者,不是靠刀剑镇压,而是靠制度维系人心。

但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白马义从,不只是战士,更是新时代的缔造者。

而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胜利。

宣和三年五月五日,遂昌城外三十里,“白马屯田第一区”。夏风拂面,麦浪翻滚。赵信骑马巡视田野,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军屯农田、新建的集市与正在修建的水利设施,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回头对身旁的李忠说道:

“打仗靠的是士气,治国靠的是粮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方便以后阅读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第26章 军政一体,治军安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第26章 军政一体,治军安民并对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