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蜀国,拥有多达四十九座城池,这在王者大陆上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霸国啊!其国力之强盛,除了坐拥八十二座城池的战国楚国之外,几乎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国家。
然而,秦蜀之战后,赵信却对秦国的军事潜力深感恐惧。他意识到,单凭蜀国自身的力量,恐怕难以与秦国抗衡。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联盟楚国和魏国,共同灭亡秦国!
经过深思熟虑,三个月后,赵信马不停蹄地赶往蜀王的宫殿。他怀揣着对秦国的忧虑和对蜀国未来的期望,觐见了蜀王,并详细地陈述了秦国的种种危害。
赵信向蜀王分析道:“秦国如今虽与我国休战,但其实力不容小觑。若不趁此时机联合其他国家将其消灭,日后必成大患。”接着,他将联盟楚国、魏国灭秦的计策一一道来,恳请蜀王采纳。
不仅如此,赵信还提出了一个底线要求,即就算楚国和魏国最终不愿出兵协助蜀国灭秦,蜀国也必须独自出兵,而楚、魏两国不得干涉。
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赵信建议在与秦国休战的这几年里,要积极与楚国、魏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蜀国还需大力扩充东西南北四军的编制,使其各达到五万之众,再加上七万五千人的武军,共同组成一支强大的征伐秦国的军队。
此外,军队所需的辎重粮草也必须准备充足,最好能保证有五年的粮草储备。毕竟,这将是一场倾尽蜀国国力的生死之战,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经过数日的密谋之后,赵信和蜀王杜尚终于决定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由于蜀王对赵信深信不疑,坚信他绝不会背叛自己,于是毫不犹豫地将驻守蜀国国都的文军军权交予赵信。
赵信凭借着他多次灭掉其他国家所积累的赫赫战功和崇高威望,顺利地接管了文军。这一过程没有引起任何波澜,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然而,当蜀王在朝堂上提出要东西南北扩军五万的计划时,却遭到了数名大臣的强烈反对。这些大臣们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扩军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还可能引发周边国家的警惕和不安。
下朝之后,赵信率领着他的军队,如同一股狂风骤雨般袭击了那些反对扩军计划的大臣们的府邸。一夜之间,这些大臣们全家老小都被赵信的军队残忍地杀害,无一幸免。
这突如其来的血腥事件让蜀国的群臣们惊恐万分,他们对赵信的残暴行径感到震惊和恐惧。原本还对扩军计划持有疑虑的大臣们,此刻也都噤若寒蝉,不敢再提出任何异议。
第二天清晨,早朝的钟声照常响起。当蜀王再次提出扩军计划时,朝堂上一片死寂,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表示反对。就这样,原本争议颇大的扩军计划在一片沉默中得到了通过。
紧接着,蜀王又提出要与邻国楚国和秦国交好,以确保边境的安宁。对于这个提议,群臣们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这时,有大臣进言,称魏国的魏武卒在大陆上威名远扬,而庞涓更是当世名将。若能前往魏国交好并学习他们的练兵之法,必定对蜀国大有裨益。尽管有些大臣对此心存疑虑,但考虑到目前的局势,他们也觉得这个提议并无不妥,因此同样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国家行政方针一经确定,赵信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征召百姓扩充军队。他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确保扩军工作的顺利进行,赵信亲自接见了东西南北军的将领们。这些将领们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军事人才,他们对赵信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会面中,赵信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扩军。他向将领们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将领们对赵信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同时也对他的扩军计划表示全力支持。
赵信叮嘱将领们,要在三年内尽可能地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他暗示道,三年之后可能会面临一场恶战,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将领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赵信的期望。
东南西北军的将领们虽然来自朝廷内的各大势力,但他们都明白,军队的扩招对于他们自身的利益也是有利的。当时,他们背后的大佬们在朝上默不作声,实际上就是对赵信扩军计划的一种无言的支持。
即使赵信没有私下提醒,这些大佬们恐怕也会督促将领们尽快练兵,提升战力。毕竟,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反对扩军的主要是那些忠诚于蜀王的人。然而,为了蜀国的大业,赵信不得不牺牲他们的意见。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立场和观点有时需要做出让步。
此外,文军一直以来都是由宗室子弟率领。这些宗室子弟对蜀国的忠诚度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此次将文军的军权交给赵信,实际上是把赵信当作了一个“黑手套”,以免宗室子弟和百官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文军的忠诚,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内部纷争,可谓是一举两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