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省法院的玻璃幕墙,在大理石地面投下整齐的光影。
祁同伟穿着藏青色西装,胸前的党徽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他站在诉讼服务中心的电子屏前,看着上面滚动的 "积案统计":全省未结执行案件达 1.2 万件,其中超期一年以上的占 37%。
"祁书记,您看这是我们最新的案件流程管理系统。"
法院院长周强指着大屏幕,"但受制于人员编制,很多案件只能积压。"
祁同伟点点头,目光扫过排队立案的群众:"我刚从财政部争取到专项经费,准备给法检系统统一升级电子签章。"
他转向周强,"尤其是执行环节,能不能做到 ' 一案一账号 '?"
周强眼睛一亮:"技术上没问题,但需要......"
"经费不是问题," 祁同伟打断他,"罚没物品拍卖款里,我给法院留了八百万。"
他想起昨天财务处的报告,首批拍卖款到账三千七百万,"但钱要花在刀刃上,下个月我要看到执行局的车辆全部更新。"
会议室里,周强的汇报提纲摆在祁同伟面前:"主要困难有三:一是员额法官缺口 327 人,二是执行装备老化,三是......"
"停。" 祁同伟合上笔记本,"我今天不是来听困难的,是来解决问题的。"
他推过一份文件,"省委已经同意,从今年选调生里给法院定向分配 100 人。装备方面,刚才说的八百万,其中五百万专门用于执行车辆和无人机采购。"
掌声响起时,祁同伟注意到角落里的年轻法官眼神发亮。
"最后一个问题," 他看向周强,"涉党政机关执行难的案子,有没有台账?"
周强的笑容僵在脸上:"这个...... 确实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把台账报给我," 祁同伟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力度,"我来协调。
记住,法律面前没有特殊主体。"
他知道,这才是法院最棘手的问题,也是考验他作为政法委书记的关键 —— 当年在汉东大学,他曾因农村出身被侯亮平暗讽 "自带泥土味",如今面对体制内的特权壁垒,反而更有破局的决心。
下午三点,省检察院的会议室弥漫着老茶的味道。
检察长季昌明穿着熨得笔挺的中山装,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祁书记刚来汉东,就给我们送来了 ' 及时雨 ' 啊。"
他指的是罚没款里给检察院的五百万,"不过反贪局这边,最近人手有点紧......"
祁同伟打断他:"季检,我听说您年龄快要到线了?"
季昌明的笑容不变,眼神却闪了一下:"是啊,还有两年年龄就到线了也该退了,现在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他端起茶杯,"侯亮平同志从最高检过来挂职,他可是您的学弟呢。"
坐在季昌明身边的侯亮平站起身,藏青色衬衫领口微微敞开:"祁师兄,别来无恙。" 他的语气平淡。
祁同伟看着眼前这个曾在汉东大学辩论赛上与自己针锋相对的学弟,想起钟小艾父亲先是让中组部的张副部长递话道歉,又安排反贪总局秦局长带话致歉。
当时侯亮平拿着放大镜般的严苛态度,私下调查他的晋升档案,试图找出污点,被钟家老爷子怒斥 "丢了检察人的脸"。
"侯局长在最高检反贪总局,现在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他故意用了 "还乡" 二字,暗含对侯亮平一年汉东工作经历后调往京城的调侃。
侯亮平的手指在桌面上轻叩两下:"学长说笑了,我这趟回来,不过是为了调查案子过来挂职的。"
他想起岳父在电话里的警告。
调研结束后,祁同伟在检察院门口遇到一群来实习的汉东大学学生。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突然叫出声:"祁师兄?侯师兄也在!"
祁同伟和侯亮平同时转身,看见 97级的李伟举着手机,屏幕上正是当年 "汉大三杰" 在模拟法庭的合影。
"没想到学长们真的成了政法系统的中流砥柱!"
李伟激动地说,"我们法理学老师还常提您当年在辩论赛上的金句 ——' 法律的温度,藏在执行人的鞋印里 '。"
侯亮平的嘴角微微抽搐,想起自己当年在台下对这句话的不屑:"鞋印再深,也踏不进最高检的门槛。"
如今看着祁同伟胸前的党徽,突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 那个曾被他看不起的农村子弟,现在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的上司。
祁同伟拍了拍李伟的肩膀:"好好跟着侯师兄学,他当年在反贪局实习时,可是能从三张发票里揪出连环贪腐案的奇才。" 这话既是夸赞,也是提醒 —— 提醒侯亮平别忘了曾经的理想。
回到办公室,季昌明对着侯亮平的简历出神。
作为在汉东政法系统浸淫三十年的 "老狐狸",他清楚祁同伟和侯亮平还有陈岩石的恩怨:
当年陈海的父亲陈岩石曾因祁同伟的农村出身,反对女儿陈阳和他往来;
如今钟家却不得不把侯亮平 "发配" 回汉东 —— 这位在京城行事作风强硬的检察官,仗着钟家背景行事高调,查案毫无顾忌,将组织规矩抛诸脑后,得罪了太多高层人物。
此番调动,只给了一个代局长,到现在还是处级,只是不知道这个‘代’只什么时候能去掉了,与其说是工作安排,倒不如说是一场无声的惩戒。
"季检,祁书记留下的《法检协同办案意见》,需要您签字。"
书记员递来文件。
季昌明在落款处盖上公章,忽然对书记员说:"给侯局长送份《汉东涉腐资产分布图》—— 他当年在汉东工作时,连基层派出所的热水壶都要登记在册,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
他知道,沙书记需要侯亮平这样的 "刺头" 来打开反贪局面,而自己只需当好 "传声筒"。
* 凌晨一点,祁同伟看着桌上的两份调研报告,笔尖停在 "侯亮平" 的名字上。想起上个月在公安部,钟小艾亲自打来电话:"学长,这次在汉东碰到侯亮平了吧?如果他再不老实学长也不用再留情面了......"
喜欢名义:祁同伟组织送媳妇啦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名义:祁同伟组织送媳妇啦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