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简虞一刻不停地工作着,一方面协调京城与北疆之间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朝中各种动向,防止有人趁机生事。王铮则协助他建立了一套快速传递情报的系统,确保北疆的消息能在最短时间内送达京城。
十日后,第一份来自赵虎的密报送达。报告中提到,他们已安全抵达辽阳,见到了周将军。周将军确认,鞑靼部确实在集结,规模约两万人,装备精良,其中不少人配备了新式火器。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证据表明,鞑靼部中有人在试验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型火炮,据说威力惊人。
"又是苍璧阁的那种新式武器!"简虞放下信函,心中一沉。虽然他们在清风岛缴获了一台半成品,但显然苍璧阁已经掌握了制造技术,并在北疆重启了计划。
三天后,张勇的第一份密报也到达了京城。情况比想象的更为复杂:鞑靼部内部分为两大势力,一派主张联合苍璧阁南下攻打大明,另一派则保持谨慎,认为此时对抗大明为时过早。苍璧阁派人潜入鞑靼部,不仅提供了新式武器,还承诺了丰厚的利益,试图说服所有部落一致对大明用兵。
简虞立即向朱棣汇报了这些发现。朱棣听后,当即决定再增派五千精兵北上,同时命令北疆各地加强戒备,严防鞑靼人突袭。他还特别嘱咐简虞:"无论如何,一定要阻止那种新式大炮落入鞑靼人手中。"
简虞领命返回衙门,刚推开大门,王铮便匆匆迎上来:"大人,又有紧急密报从北疆传来!"
简虞立刻拆开密函,只见上面写道:"鞑靼部已与苍璧阁达成协议,计划十日后大举南下。其首领亲口宣称,将用新武器攻破辽阳城,直捣京城。张勇已潜入敌营,寻找那门大炮的下落。"
情况紧急,容不得半点耽搁。简虞立刻给赵虎回信,要求他全力协助周将军防守辽阳,同时设法联络张勇,共同寻找并摧毁那门威力巨大的新式火炮。
同时,他也给张勇发去密信,提醒他注意安全,优先确认大炮位置,不要轻举妄动。如实在危险,应立即撤离。
处理完这些紧急事务后,简虞才发现自己已经一整天没有进食。他勉强扒了几口冷饭,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他深知北疆危机关系重大,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此时,距离鞑靼人南下的日子,只剩下短短九天。
而在遥远的北疆,赵虎和张勇各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辽阳城内,赵虎与周将军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强城防。城墙上增设了大量弓箭手和火炮,城门处设下了多重防线,城内储备了充足的粮草和水源。
"周将军,您认为鞑靼人会从哪个方向进攻?"赵虎站在城墙上,望向北方茫茫草原。
周震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面容坚毅,目光如鹰:"鞑靼人善于骑射,往常多半是分散进攻,扰乱我军阵型后再集中突袭。但这次不同,他们有了那门新式大炮,很可能会集中兵力,直接攻打城门。"
赵虎眉头紧锁:"若真如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在他们架设大炮前将其摧毁。"
"正是此理。"周震赞同道,"我已派出几队斥候,四处搜寻鞑靼人的踪迹,希望能提前发现他们的动向。"
就在两人交谈时,林剑匆匆赶来:"大人,周将军,斥候回报,发现鞑靼大军距此约三十里,正在缓慢移动。队伍中确实有一种奇怪的大型车辆,可能就是运载那门大炮的。"
赵虎双眼一亮:"好!机会来了!"他转向周震,"将军,我有个主意。与其等他们来攻城,不如我带一队人马,趁夜色偷袭,直接摧毁那门大炮!"
周震犹豫道:"此计虽好,但风险太大。鞑靼人警惕性极高,夜间巡逻严密,恐怕难以接近。"
林剑灵机一动:"何不派一小队精锐,轻装简行,避开主要营地,直取大炮?以赵大人的身手,或可一击即走。"
赵虎拍案而起:"就这么办!我带五名锦衣卫,今晚潜出城去,直捣鞑靼大营!"
周震见他决心已定,也不再劝阻,只是叮嘱道:"一定要小心,量力而行。若遇强敌,立即撤退。"
入夜后,赵虎换上一身黑色夜行衣,带着五名身手最好的锦衣卫,悄悄离开了辽阳城。月朗星稀,微风拂面,正是行动的好时机。
六人沿着斥候指引的方向,迅速且无声地穿过草原。约莫两个时辰后,远处隐约可见鞑靼人的营地。大营灯火通明,显然戒备森严。
赵虎示意众人停下,观察地形和守卫分布。通过望远镜,他看到营地中央有一片空地,那里停放着几辆大型车辆,周围有不少守卫巡逻。
"那应该就是运载大炮的车辆。"赵虎低声道,"我们需要绕开主要巡逻路线,从侧面接近。"
六人如同幽灵般在草丛中穿行,小心避开巡逻的鞑靼士兵。经过近一个时辰的潜行,他们终于接近了目标区域。赵虎仔细观察着那几辆大型车辆,其中一辆特别显眼,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油布,形状可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