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朝堂争论

作品:庶女凰途|作者:波哥家的小猫咪|分类:古言|更新:2025-06-30 11:22:51|字数:4572字

五皇子朱翊昭的紧急奏折送到京城时,正值朝会。

皇帝朱厚照看完奏折,脸色变得异常严肃。

"李公公,立即召集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紧急商议边境军情。"他下令道。

很快,朝廷的核心大臣们都聚集在了乾清宫。

参加会议的有内阁首辅李东阳、次辅杨廷和,兵部尚书王廷芳、户部尚书梁储、吏部尚书张璁等人。

"诸位爱卿,五皇子从大同传来紧急军报,蒙古各部大举集结,边境形势危急。"皇帝开门见山地说道。

李东阳首先发言:"陛下,据五皇子的奏折,蒙古集结军队五万余人,确实是近年来罕见的大规模行动。"

"那诸位认为应该如何应对?"皇帝问道。

兵部尚书王廷芳立即表态:"陛下,蒙古大军压境,我朝必须立即应对。臣建议调集京营精兵三万,立即北上支援。"

这个建议立即引起了争论。

户部尚书梁储皱眉道:"王大人,调集三万大军,军费开支巨大。而且,京营是保卫京师的,如果大量北调,京师安全怎么保障?"

"梁大人,边境危急,岂能因为银子的问题而坐视不管?"王廷芳反驳道。

吏部尚书张璁也表达了不同看法:"王大人,我们是否应该先搞清楚蒙古人的真实意图?也许他们只是想通过军事威胁获得一些好处,未必真要开战。"

"张大人,兵法云'兵贵神速',如果我们犹豫不决,等蒙古人真的进攻了,再调兵就晚了。"王廷芳据理力争。

内阁次辅杨廷和也发表了意见:"陛下,臣认为应该军事和外交并举。一方面准备军事应对,另一方面派遣使者与蒙古谈判,看能否和平解决。"

这个建议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

"杨大人说得有道理。"张璁点头道,"战争的代价太大,如果能够和平解决,当然最好。"

但王廷芳不同意:"诸位,蒙古人集结五万大军,这本身就是对我朝的挑衅。如果我们示弱求和,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

争论越来越激烈,大臣们分成了两派。

以兵部尚书王廷芳为首的"主战派"认为应该立即调兵,主动出击;

以户部尚书梁储、吏部尚书张璁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应该谨慎行事,优先考虑外交解决。

皇帝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没有表态。

就在这时,内阁首辅李东阳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陛下,臣有一个疑问。"李东阳说道,"蒙古各部一向各自为政,很少有如此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突然团结起来?"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沉思起来。

确实,蒙古草原上部落众多,彼此之间经常有矛盾,要组织这么大规模的联合行动并不容易。

"李大人,您认为有什么特殊原因?"皇帝问道。

李东阳沉思了一会儿:"臣怀疑,这次蒙古的行动可能与我朝内部的某些事件有关。"

"什么意思?"

"陛下,最近边境连续发生了一些事件,江南水患、商路盗匪等等。这些事件表面上看是偶然的,但如果有人故意利用这些事件制造边境紧张,那就不是偶然了。"

李东阳的分析让皇帝很感兴趣。

作为内阁首辅,李东阳一向以深谋远虑着称,他的话往往都有深层含义。

"李爱卿,你的意思是,有人故意挑起边境冲突?"皇帝问道。

"臣不敢确定,但确实有这种可能。"李东阳小心地说道,"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需要更加谨慎了。"

这个分析给争论增加了新的维度。

如果蒙古的行动背后有人操纵,那简单的军事应对就不够了。

"那李大人认为应该怎么办?"杨廷和问道。

李东阳想了想:"臣建议,一方面做好军事准备,另一方面深入调查背后的真相。不能被人当枪使。"

正在这时,太监来报,燕王朱翊煊求见。

"燕王来干什么?"皇帝有些意外。

"回陛下,燕王说有重要事情汇报。"太监回答道。

皇帝想了想:"让他进来。"

燕王朱翊煊进入乾清宫后,先向皇帝行礼,然后向各位大臣致意。

"翊煊,你来有什么事?"皇帝问道。

朱翊煊神情严肃:"父皇,儿臣得到一些消息,与边境局势有关。"

"什么消息?"

"据可靠情报,这次蒙古的大规模集结,确实有人在背后推动。"朱翊煊说道。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

"翊煊,你有什么证据?"皇帝追问道。

朱翊煊从怀中取出几份文件:"父皇,这些是我的情报人员收集到的证据。有人在暗中联系蒙古各部,承诺给他们好处,条件是联合行动。"

皇帝接过文件仔细查看,脸色越来越难看。

这些文件记录了一些秘密会面和资金往来,虽然还不够详尽,但确实表明有人在背后操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庶女凰途》,方便以后阅读庶女凰途第173章 朝堂争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庶女凰途第173章 朝堂争论并对庶女凰途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