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正看得入神,忽闻“咔”的轻响,师父颈间佛珠竟裂开一颗,青光大盛,从中飞出一位银甲将军,甲胄上锈迹斑斑,却仍可见“汉”字军旗纹章:“末将随马伏波将军南征,误中巫毒,沉尸于此,魂灵被核所囚,累及后世百姓……”言罢,向唐僧跪拜,化作光点融入袈裟。沙僧细看佛珠裂痕,见内刻“天蓬”二字,心中一凛——天蓬元帅乃八戒前世,为何其名号会刻在佛珠之上?
第二颗佛珠崩裂时,飞出的是位蛮族大巫,手持断刃法杖,鬓角插着褪色的雉羽:“吾当年与汉军约和,却遭背信斩杀,怨气凝结成核,害了子孙……”说罢,取出半枚残破的青铜令符,扔入潭中,令符上“止戈”二字清晰可见。唐僧以锡杖轻点令符,令符化作青烟,潭水竟清了三分。此时沙僧发现,每崩裂一颗佛珠,师父胸前的金蝉血核便明亮一分,与毒灵核形成阴阳对峙之象,恰似日月争辉,霞光万道。
远处忽有马蹄声急,孟获策马而来,身后跟着关索——此乃关羽第三子,曾随诸葛亮平定南中,熟谙蛮汉风情。关索远远望见唐僧盘坐毒潭,周身笼罩佛光,急呼:“朵思不可造次!此乃东土圣僧,曾解八百里狮驼岭之厄,非寻常人可比!”朵思虽骜,却畏孟获之威,只得按刀而立,眼中凶光未减……
第三节:佛珠渡魂·九环崩裂凝往生
唐僧勉力睁眼,见孟获、关索等人来至近前,知是天缘聚合,遂以虚弱之声道:“此核乃汉蛮千年积怨所化,非武力可破,须以慈悲化之。”言罢,解下颈间九环锡杖,杖头九颗佛珠各放异彩,中央最大那颗,隐隐刻着“金蝉”二字,正是与他血脉相连的本命佛珠。
当第三颗佛珠——刻着“卷帘”二字——发出脆响时,沙僧忽觉头痛欲裂,脑海中闪过片段:金銮殿上,自己手捧琉璃盏,侍奉玉帝,忽有幡绳扫过,盏中清水尽墨……原来此佛珠竟藏着他前世为卷帘大将时的因果。飞出的亡魂是位宫廷乐师,怀抱残破的编钟,泣道:“吾本南中乐官,被掳至汉地,终生不得归乡,客死时血溅编钟,魂魄附于核上……”唐僧以指蘸水,在其额间画下梵文“归”字,乐师化作风,绕潭三匝,方才散去。
第四颗佛珠崩裂,飞出的是个十四五岁的蛮家少女,鬓边插着枯萎的木槿花:“去年春日,吾与阿爹往河边取水,遇汉军斥候……”话未说完已哽咽,胸前衣饰染着暗褐色血渍。唐僧诵念《阿弥陀经》,少女周身血渍渐褪,化作白衣,向他深深鞠躬,转身走向云端。此时毒潭中的黑水已退去一半,露出潭底散落的骨殖,皆以幡绳碎片穿成串,正是当年封印时的祭物。
第五颗佛珠裂开时,声如裂玉,飞出的竟是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手持一卷残破的《水经注》:“吾乃郦道元弟子,随师考察南中水系,被蛮兵误杀,遗稿沉于潭底……”言罢,从怀中取出半卷竹简,字迹已漫漶不清。唐僧以佛光注入竹简,字迹竟重新显形,记载着秃龙洞水文地理,正是破解毒源的关键。沙僧接过竹简,见末尾有“幡绳断,毒核出,唯有金蝉血可化之”数语,方知师父饮毒水,实乃天定劫数。
第六颗佛珠崩响,飞出的亡魂让关索惊呼出声——正是当年随他征战的亲卫!此士卒面中流矢,铠甲上还嵌着藤甲碎片:“末将护主重伤,堕入此潭,魂灵被核所困,每闻号角,便痛彻骨髓……”关索含泪以汉礼相拜,士卒泣道:“将军勿悲,今得高僧超度,吾等终能魂归故里。”话音落处,潭水中央突现莲花,托着亡魂缓缓升起。
第七颗佛珠炸裂时,天空忽降花雨,红、白、青、黄四色莲花飘洒,落在毒潭上,竟将黑水染成琉璃色。飞出的是两位牵手的老夫妻,汉装与蛮服相衬:“吾等本是异族通婚,却因战乱分离,夫死汉营,妻陨蛮寨,魂魄同困核中,千年不得相见……”唐僧合十道:“三界轮回,终有聚时,今赐汝等往生净土,再不分离。”二老相视而笑,化作双鹤,冲霄而去。
第八颗佛珠崩裂之声如洪钟大吕,飞出的亡魂竟有百余人,皆作士卒打扮,却分汉蛮服饰,他们齐声道:“吾等战死于斯,不知为何而杀,只知怨气难消,累及子孙……”唐僧闭目长叹:“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言罢,袈裟上的金蝉血核化作十道金光,注入每个亡魂眉心,他们眼中的恨意渐渐化作释然,列成两队,向彼此抱拳行礼——汉卒行拱手礼,蛮兵行抚胸礼,千年恩怨,终在此刻冰释。
最后一颗佛珠——刻着“齐天”二字——在唐僧掌心轻轻颤动,忽有金芒自东方而来,融入佛珠,化作孙悟空的声音:“师父莫怕,俺老孙虽在花果山,却早将元神附在这佛珠上,当年大闹天宫时,曾与这幡绳打过交道呢!”唐僧微笑,以指尖点珠,“砰”然炸裂声中,竟无亡魂飞出,唯有万道金光凝聚成桥,横跨毒潭两岸,桥头刻着“万安”二字,笔力雄健,恍若天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