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一听,能为老和尚做点事,而且是去求取传说中的菩提露,心中顿时充满了向往和一股莫名的使命感。他想起了那夜的清凉和舒畅,便毫不犹豫地说道:“大师放心!晚辈虽然不才,但这五台山的路,晚辈还算熟悉。只要大师信得过晚辈,晚辈愿前往一试!”
老和尚闻言大喜,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小的、用红线系着的翡翠平安符,递给李素:“善哉,善哉。施主有此善心,贫僧感激不尽。这枚平安符,乃贫僧师父所赐,贴身佩戴,可保你一路平安,心神清明,不受邪祟侵扰。记住,明日是八月十二,你今夜好好准备,明晚子时出发,登上北台顶附近的‘望月崖’,那里地势开阔,灵气汇聚,是最佳之所。届时,只需静心等候,自有感应。”
李素接过平安符,入手温润,仿佛带着一股奇异的暖意。他郑重地向老和尚行了一礼:“多谢大师指点,晚辈定不辱使命!”
老和尚微微颔首,不再多言,闭目养神。周围的村民见状,也渐渐散去,只留下李素和老和尚两人。
李素恭敬地侍立一旁,心中却思绪万千。菩提露,望月崖,神秘的巨树……这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却又如此真切。他看着眼前这位深不可测的老和尚,心中充满了疑问:他究竟是谁?为何独独选中自己?这菩提露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但他知道,现在不是问这些的时候。他需要做的,是听从老和尚的嘱咐,做好准备,迎接明晚那场充满未知的“求露”之旅。
三:月升望崖,菩提显化
八月十二,夜。
五台山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只有山风掠过松林,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同低沉的梵唱。夜空中,乌云渐渐散去,露出了皎洁的明月。这轮圆月,比往常更加明亮,仿佛一颗巨大的夜明珠,悬挂在天幕之上,清冷的光辉洒满群山,将峰峦叠嶂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清晰。
李素早已准备妥当。他穿上平日里最耐磨的粗布衣裳,腰间别着柴刀,背上除了平日砍柴的绳索外,还特意多绑了一些干粮和水囊。他将老和尚给他的翡翠平安符紧紧贴身戴好,那股温润的感觉似乎一直渗透到心底。
按照老和尚的指示,他需要连夜登山,赶在子时之前到达北台附近的“望月崖”。北台是五台山最高峰,海拔三千多米,山路崎岖险峻,尤其是在夜间攀登,更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巨大考验。
李素深吸一口气,将胆怯和疑虑压在心底,迈开脚步,踏入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借着皎洁的月光,他辨认着山间模糊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上攀登。山风凛冽,吹得他衣衫猎猎作响,但他心中却燃烧着一股莫名的火焰,支撑着他不断向上。
一路上,他遇到了不少同样趁着月色赶路的香客和僧侣,他们大多三五成群,神情肃穆,朝着台怀镇的方向走去,大概是去参加即将到来的佛事活动。李素没有与他们交谈,只是默默地加快了脚步。
越往上走,空气越发清冷,植被也逐渐变得稀疏。裸露的岩石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泽。李素的体力消耗很大,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呼吸也变得粗重起来。但他不敢停下太久,只是稍作喘息,便继续前行。
终于,在临近午夜时分,他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北台的峰顶。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如浪,尽收眼底,远处的云海在月光下翻腾,宛如仙境。而老和尚所说的“望月崖”,就在这片峰顶的边缘地带。
望月崖,顾名思义,是一处向内凹陷的巨大悬崖峭壁,形成一个天然的观景平台。崖壁光滑陡峭,形似弯月,月光毫无遮挡地倾泻而下,使得整个崖壁都笼罩在一层圣洁的光晕之中。站在这里,感觉离天更近了,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轮明月。
李素找到一块相对平坦的岩石坐下,稍作休息。四周寂静无声,只有山风在他耳边低语,远处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夜鸟的啼叫,更显得此地的空旷与神秘。
他拿出干粮和水囊,补充了一些体力。然后,他盘膝坐好,努力平复着呼吸,按照老和尚的嘱咐,尽量放空心神,静待菩提露的出现。
时间一点点流逝,月亮在天空中缓缓移动。李素的心中既有期待,也有紧张。他不知道菩提露会以何种方式出现,是像雨露一样从天上降下,还是像甘泉一样从石缝中涌出?
忽然,他感到周围的空气似乎变得更加清冷、更加纯净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奇异的清香,像是草木的芬芳,又带着一丝沁人心脾的凉意。他抬起头,看向那轮明月,发现今晚的月光似乎比刚才更加明亮,也更加柔和,仿佛带着一种生命的律动。
紧接着,他注意到,望月崖那光滑如镜的崖壁上,开始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只见崖壁上,那些原本黯淡的石纹和石缝中,竟然开始散发出点点微弱的、如同星辰般的荧光!
这些荧光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渐渐地,汇聚成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光带,如同活物一般,在崖壁上缓缓流动。最后,所有的荧光都朝着崖壁中央的一处凹陷汇聚而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