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事总是说不清

作品:风水云雷电|作者:草原蓝天野|分类:现言|更新:2025-07-01 08:32:14|字数:11526字

梁平在林院长的书房里翻到一本线装孤本时,指尖忽然顿住了。

书页上画着些奇怪的符号,弯弯曲曲像缠绕的藤蔓,又带着点规整的对称——这图案,他太熟悉了。

小时候在村里,算卦先生姜八能总坐在老槐树下,烟袋锅子敲得梆子响,给他讲“天干地支”“五行生克”时,就在地上画过类似的符号。那时候他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孩,蹲在旁边看觉得新鲜,只当是老爷爷哄人的玩意儿,听完就忘,没想到二十多年后,会在重点大学的古籍里重逢。

“怎么了?”林院长凑过来,“这是宋代《宅经》里的镇宅符,一般认为是后人附会的,没什么实际意义。”

梁平指着其中一个符号:“这个,像不像‘坎卦’的变体?下面加了三道波浪纹。”

林院长愣了愣,仔细端详:“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像。坎为水,加波浪纹倒也说得通……你怎么对这个有研究?”

“不是研究,”梁平摇摇头,声音有点发飘,“是小时候村里的算卦先生,给我讲过类似的。他说这叫‘水纹符’,能镇宅避水祸。”

林院长来了兴趣:“你们村的算卦先生?还懂这个?”

“他叫姜八能,”梁平回忆着,“瞎眼,腿也不利索,据说是年轻时走南闯北受过伤,后来就回村摆摊算卦。村里人都说他神,谁家丢了牛、小孩夜哭,找他念叨念叨,多半能成。”

他顿了顿,忽然想起个细节:“说起来他现在还在世呢,去年过年回家,我妈还说他身体硬朗,就是耳朵更背了。有次我小时候他给我看手相,说我‘命带文曲,遇古则明’,当时我还笑他胡扯……现在想来,有点奇怪。”

林薇端着茶进来,刚好听见:“乡下的老先生,多半是见多识广,随口说的话碰巧对上了也说不定。”

“可这符号对得上。”梁平指着书页,“姜八能画的,连那三道波浪纹的弧度都差不多。他一个乡下老头,怎么会认得宋代古籍里的符号?”

林院长沉吟片刻:“说不定是家传的手艺?以前不少走江湖的,手里都有几本老册子传下来。或者……他年轻时真接触过这类学问,只是后来隐于乡野了。”

梁平没说话,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符号,像在触摸一段模糊的往事。姜八能的铜烟袋锅子现在还在老家抽屉里躺着,磨得发亮,是他小时候总爱把玩的物件。老人说过“留着,以后有用”,当时只当是句玩笑,现在想来,倒像是句藏着深意的话。

“想什么呢?”林院长拍了拍他的肩,“别钻牛角尖了,实在好奇,下次回家问问老人家便是。”

梁平点点头,把书合上,可心里那点疑惑却像生了根。那个守着老槐树的瞎眼老头,到底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故事?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书页上,那些古老的符号在光里明明灭灭,像一个个等待被解开的谜。梁平忽然觉得,这次来帝都的研讨,或许不只是为了古籍——有些被岁月掩埋的线索,正顺着这些符号,悄悄浮出水面。

一个多月的时间像指缝里的沙,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梁平的日子过得像上了发条的钟,规律得近乎单调。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出现在林院长的书房,晚上十点被林薇“赶”回客房,中间的十几个小时,不是埋在古籍堆里,就是对着电脑敲论文。

他看了太多书,从宋代的《营造法式》到清代的《相宅经纂》,从晦涩的《周易参同契》到民间抄本的《阳宅十书》,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渐渐爬满了他带来的笔记本。遇到有意思的发现,就立刻整理成论文片段——有时是分析某类符号在不同朝代的演变,有时是考证“风水学说”与古代建筑选址的关联,字里行间全是他独有的认真。

交上去的论文初稿已经堆成了小摞,林院长每次看都忍不住点头,说他“把散落在古籍里的珠子串成了项链”。

研讨室的交流会上,轮到梁平发言时,他总会捧着笔记本站到台前,指着上面的符号和图表,一讲就是半小时。底下坐着的都是名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大多研究的是正统建筑学,听他讲“坎卦与水系布局”“震卦对应门窗朝向”,常常面面相觑,眼里带着“这小子在说什么”的茫然。

可梁平自己讲得津津有味,讲到兴头上,还会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村里姜八能教过的符号,对比古籍里的图案:“你们看,这个‘水纹符’,这里多了一道弯钩,其实是对应‘子水’的方位……”

底下有人偷偷笑,林薇坐在后排,看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也忍不住弯了嘴角——这书呆子,明明知道大家听不懂,却还是像献宝似的,把那些“冷门知识”讲得活灵活现。

散会时,有教授笑着打趣:“小梁啊,你这研究,快赶上咱们林院长年轻时的劲头了,就是……太深奥了点。”

梁平也不恼,挠挠头:“是我没讲清楚,下次我结合建筑实例说,可能好懂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风水云雷电》,方便以后阅读风水云雷电世间的事总是说不清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风水云雷电世间的事总是说不清并对风水云雷电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