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附近,有一处颇为独特的台子。它高高隆起,距地面足有8米之高,形状恰似腰果,占地面积达150×120平方米。高台顶部,树木错落生长,蓬蒿肆意丛生。断面之处,大量绳纹筒瓦和刻有几何纹饰的残砖清晰可见,这些古老的遗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保存状况良好。历经专家们多次严谨考证,最终确定此处为秦汉遗址。
如今,这里已被精心开发成一座公园。在台子之上,修建起了古雅的亭子,还盖起了一座颇具韵味的福德庙。庙门口,一副对联赫然在目:“庙小神通大;天高日月长。”字体苍劲有力,与古朴的庙宇相得益彰。
紧邻着台子的,是一个月牙形状的人工湖。湖中喂养着无数条锦鲤,因为天气寒冷,它们都簇拥在背风朝阳的地方,偶尔慵懒地甩甩尾巴,缓缓游动一会儿,为这片清冷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灵动。
那棵远近闻名的许愿树,就静静地伫立在福德庙旁边。这是一棵高达数米的松树,繁茂的枝干上系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绳,宛如一位身着盛装的老者,见证着人们的美好期许。
赵苘苘和孙安佐来到此处时,庙内香火袅袅,烟雾缭绕,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一些虔诚的信徒正在叩拜土地公和土地婆,神情专注而虔诚。
赵苘苘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请了几支香和红绳。她先在庙中认真地拜了拜,随后走到许愿树旁,抬头看向孙安佐,说道:“大哥,你个子高,帮我把红绳系上吧。”
“你来吧,我抱着你。”孙安佐说着,自然而然地弯腰,稳稳地抱住她的腿,轻轻一举,将她举过头顶。
“好啦。”赵苘苘系好红绳,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容,顺着他的臂弯轻轻滑了下来,“轮到你啦。”
孙安佐微微踮起脚,将红绳系在树上。他若有所思地环顾着四周,突然开口问道:“赵苘苘,你小时候是不是经常跟着家人四处走亲戚呀?”
“嗯,小时候奶奶常常领着我去走亲戚呢。”赵苘苘抬起头,望着天空,眼中满是欢喜的神色,“我小时候呀,一年到头不是跟着爷爷奶奶走亲戚,就是去赶集,可有意思啦。”
赵苘苘正准备兴致勃勃地讲述赶集的趣事,却不料孙安佐突然打断她,说道:“我小时候好像见过你。”
“大哥,这怎么可能呢?”赵苘苘先是一愣,随即好奇地问道:“你还记得大概是什么时候吗?”
如果他们小时候真的见过面,那说不定孙安佐就是附近村子里的人呢。
“冬天。我记得你戴着一顶虎头帽子。”
“大哥,小时候戴虎头帽子的孩子可多啦。”赵苘苘不想让他失望,赶忙安慰道:“也许我们真的见过,只是那时候我太小,记不得了。”
“你还能记得哪个村子里有你家亲戚吗?”
“记得呀。”听到这儿,赵苘苘立刻明白了他的想法,说道:“大哥,我懂你的意思,你是想四处逛逛,看看能不能找到记忆中的那个村子。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村庄的变化可大了。”
“不管变化多大,我都想去看看。要是实在找不到亲生父母,就当是亲近亲近大自然吧。”孙安佐伸手轻轻抚摸着刚系上的红头绳,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上天保佑,让我这一趟不要白费。
“好吧。”赵苘苘应了下来,随后开车带着他辗转于几个村庄之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两人便来到赵苘苘爷爷家落脚吃饭。
苘苘奶奶熬好了玉米地瓜粥,还热了馒头和蒸包。一看到赵苘苘,老人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欢喜地说道:“你要是想吃菜,奶奶给你炒。”
苘苘爷爷看到赵苘苘身后跟着的孙安佐,说道:“来客人了,要不叫她婶子过来炒菜吧,她炒的菜好吃。”
赵苘苘连忙说道:“爷爷,不用麻烦婶子啦,我来炒菜就行。”
“你会炒菜?”苘苘爷爷有些不相信孙女会做饭。
只见冰箱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青菜,有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翠绿的黄瓜,还有散发着独特香气的香菜和香菇。
“会呀,我早就学会了。”赵苘苘说着,打开冰箱,拿出茄子和黄瓜。
说是赵苘苘炒菜,实际上大多是孙安佐掌勺,赵苘苘则在一旁帮忙打下手。
苘苘爷爷尝了一口孙安佐做的风味茄子,不禁赞不绝口:“没想到你还挺会做饭,比我孙子赵钢强多了。”
老爷子高兴之余,拿出一瓶好酒,热情地要和孙安佐小酌几杯。孙安佐端起酒杯,轻轻与老爷子碰杯,说道:“爷爷,听说赵苘苘是您看着长大的,小时候您还经常用车子推着她去赶集,是吗?”
“嗯。”苘苘爷爷抿了一口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这个名字还是我给取的呢。我就希望她长大了,能像坡里的苘麻一样,茁壮成长,性格也能泼辣些,不被人欺负。”
“原来如此。”
“只是没想到,这孩子长大了,就像鸟儿一样飞出去了,越飞越远。”苘苘爷爷满是溺爱地望着孙女,“但这妮子还挺有本事,早早地上班挣钱,还找人给我治病。我这把老骨头,多亏了她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