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沙漠绿洲

作品:气候边缘|作者:寒箫冷月|分类:科幻|更新:2025-05-24 21:59:27|字数:9470字

第124章 沙漠中的绿洲

刘宇摘下防沙眼镜,镜片上已经蒙了一层细密的沙尘。他用力眨了眨干涩的眼睛,汗水顺着太阳穴滑落,在下巴处汇聚成滴,最终落在滚烫的沙地上,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刘先生,这边请。”

走在前面的沙特向导穆罕默德回头招呼,白色长袍在热风中飘动。刘宇加快脚步跟上,运动鞋深深陷入沙中,每一步都像踩在刚出炉的面包上。手机上的气象应用显示气温48℃,但地表温度计已经指向72℃——这还只是五月中旬的天气。

远处,NEOM新城的临时指挥部像海市蜃楼般在热浪中摇曳。这个位于沙特西北部的超级工程号称要打造世界上第一个“气候免疫城市”,预算高达五千亿美元。刘宇作为特邀气候工程师,刚下飞机就被直接带到了施工现场。

指挥部的自动门滑开,冷气如潮水般涌来,刘宇不禁打了个寒战。长条会议桌尽头,项目总指挥哈立德·阿尔拉希德正和几位欧洲工程师讨论着什么。看到刘宇进来,哈立德立即起身,白色长袍袖口的金线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刘博士!终于见到您本人了。”哈立德的中文带着英式口音,握手力道恰到好处,“您在迪拜太阳能公园的设计让我们印象深刻。”

刘宇接过助手递来的冰镇柠檬水,一口气喝了半杯,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的感觉简直像久旱逢甘霖。“谢谢邀请。不过坦白说,我不确定沙漠中心能实现真正的气候免疫。”

哈立德微笑着按下遥控器,会议桌中央升起全息投影,NEOM新城的立体模型在桌面上方旋转。那是由两座500米高、170公里长的镜面建筑组成的直线型城市,像一柄闪亮的剑劈开金色沙漠。

“五千亿美元预算。”哈立德的手指划过投影,建筑模型随即分解展示内部结构,“最先进的纳米反射涂层,全域地冷系统,人工智能温控网络。我们要让建筑表面温度比环境低至少9℃。”

刘宇凑近观察建筑截面图。镜面外墙、真空隔热层、相变材料矩阵...技术参数确实令人惊艳。但当他放大细节时,发现鸟类撞击预警系统被标记为“二期工程”。

“哈立德,这些镜面会杀死多少候鸟?”刘宇直接问道。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一位年轻沙特工程师的钢笔掉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哈立德的笑容僵了一秒。“刘博士,NEOM是沙特2030愿景的核心项目。国王要求3年内完成首期工程。”他敲击平板调出另一组数据,“每年经过这片沙漠的候鸟不超过两万只,碰撞概率计算显示……”

“是生命,不是概率。”刘宇打断他,“我在迪拜见过太多被玻璃幕墙撞死的信天翁。它们的尸体堆在建筑物脚下,像一堆破布。”

空调的嗡嗡声填满了沉默。哈立德深吸一口气,重新挂上职业微笑:“所以我们需要您的智慧。既要降温效率,又要生态友好。”

刘宇望向窗外。热浪扭曲了远处的山丘,像融化的蜡笔画。他突然想起出国前导师的叮嘱:“技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有时候得向当地人要答案。”

“我需要实地考察。”刘宇放下水杯,“不仅是工地,还有周边传统村落。了解这片土地原本的降温智慧。”

哈立德与助手交换了一个眼神:“当然可以安排。不过请注意,有些贝都因部落对新城项目……持保留态度。”

3天后,刘宇驾驶着租来的丰田陆地巡洋舰,沿着干涸的河床向北行驶。副驾驶坐着项目组派来的翻译兼向导——年轻的沙特女孩娜迪亚。后座堆满了测绘仪器、样本袋和几箱矿泉水。

“前面就是最后一个贝都因人定居点。”娜迪亚指着远处几座棕褐色的建筑,头巾上的银色装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政府给他们盖了混凝土房子,但老人们还是喜欢住泥屋。”

刘宇减速驶入村庄。与想象中的原始部落不同,这里干净整洁,几座传统泥屋环绕着中央水井,太阳能板在屋顶闪着蓝光。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好奇地打量这辆陌生车辆,他们赤着脚,却能在滚烫的沙地上奔跑如飞。

“那栋屋子……”刘宇突然刹住车,指着东南角一座造型独特的圆形泥屋。即使在正午阳光下,它周围似乎萦绕着某种凉意,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娜迪亚点点头:“那是阿里长老的家。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经历过无数次沙暴。”

刘宇抓起红外测温仪跳下车。泥屋外墙的温度显示只有39℃,比环境温度低了近10℃。这简直不可思议。

“打扰了。”刘宇用刚学的阿拉伯语向门口的老人问好。阿里长老至少有八十岁,皱纹像沙漠中的沟壑般深刻,但眼睛依然明亮如少年。他盘腿坐在手工编织的羊毛毯上,面前摆着一套铜制咖啡壶。

娜迪亚快速解释来意。老人笑了笑,露出仅剩的三颗牙齿,做了个邀请的手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气候边缘》,方便以后阅读气候边缘第124章 沙漠绿洲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气候边缘第124章 沙漠绿洲并对气候边缘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