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先联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院长,将数百名教职员工的照片集中,然后请见过小卖部的老汉和几个目击者进行现场辨认。
经过一个昼夜的识别,总于找到了这位健壮的男子。
这名男人是大学里面的体育教师,姓张,当时一进院长办公室就被两名刑警带上了手铐。
他一脸懵逼,大声喊道:“啥意思?我又没有犯法,为什么铐我?”
“你知道外面储蓄所的抢劫案吗?”刑警问。
“知道啊!我当时就在现场,我还追过那个人呢!”张老师说。
“请详细说说你在现场干什么,怎么追的?”刑警觉得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我和王老师中午出来买烟,正好听见两声枪响,有人可能以为是鞭炮声,但是我听得出来鞭炮声和枪声是不一样”。
“因为我上体院时,经常听见射击队打枪的声音。当时这两声枪响,立即吸引了我和王老师的注意,我俩就跑过来看,发生了什么,正好看见一个人持枪跑进了一个胡同。”
“后来呢?”
“里面巷子比较复杂,我们一会儿就不见他了,突然听见“砰”的一声枪响,估计那人看见有人跟着他,他又开了一枪,我们吓的就往另外一个巷子跑,感觉跑迷路了,实际上正好跑进来那名男子跑的巷子,就相距10米左右。”
“你们看见那名男子了?”刑警问。
张老师:“看见了,我们跑了10几步,就看见了前面一个男子手里拎着两把枪,我们赶忙躲在电线杆后面,看见他跑远了,我们俩才从另外一条道跑回来了”。
后经过证实,这俩是学院的体育教师,只是路过好奇,目击者误将他俩当做同伙了。
【重要信息出现】
不过,刑警调查王老师时,他倒说出了一个情况,引起了侦查员的注意。
他说:“当听到枪声不久,这个持枪男子出来后,掏出一把钥匙,打算去开储蓄所门前那辆自行车,后来,他看见人多,立即放弃开锁,就独自跑到巷子里去了。”
难道歹徒是骑自行车来的?这一点,刑警很是疑惑,因为敢做此案的人肯定会想到尽快逃离现场,骑自行车作案,是不是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怎么说,先查验一下,这车到底是不是歹徒的,后提取了自行车上的指纹,果然是案发现场的凶手所留,下一步重点以车找人。
自行车在80年代都实行打牌照号上路,主要是防止被盗,有据可查。
后经过牌照查找,发现这辆自行车登记的身份信息是一个老退休干部。
老干部说,这辆车是他儿子在骑。
于是,警察又找到其儿子,他儿子说他借给了一个哥们。
“你哥们叫什么名字?”警察觉得快接近目标了。
“于双戈。”这小子答道。
“他是干什么的,现在在哪?”刑警接着问道。
老干部的儿子问道:“怎么啦?他出什么事了吗?他可是很讲义气的哥们。”
这个小伙子感觉是不是于双戈了什么事,所以先问清楚真要是有事,那把地址告诉警察,让警察给抓了去,是不是太不够意思。
“现在你别扯远了,他现在是重大犯罪嫌疑人,如果你想和他一起进去,那就别说。”
“他是个汽车售票员,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海运公安局的乘警,现住在虹大案追踪系列:镇老街。”
“乘警?”刑警顿时兴奋起来起来,对上了号了。
在先前警察曾分析过:凶手偷走了轮船上的乘警室里面3支手枪作案,显然对环境是很熟悉的,而于双戈在轮船上有当过乘警的经历,显然符合歹徒身份的推理。
警方立即调阅了于双戈的档案。
于双戈,时年24岁,1963年生人,因其伯父不能生育,其父在他2岁时将其过继给伯父,读完了高中,成了海运公安局的一名乘警,在荣新号等轮船上工作,表现还不错。
后来因为年纪轻轻就染上赌博的恶习,而且利用乘警的职业便利,曾走私过香烟,后被调离了警察队伍,发配到上海市公交公司75路车队当了一名售票员。
80年代警察可是相当荣耀的职业,走到哪就有人和你打招呼,倍有面子,可一个售票员就是个被人瞧不起的烂活。
而且在车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天天如此,社会地位也很低,一般售票员大多数是老太太干的。
你一个年轻人尤其有戴过大盖帽的经历,猛然下降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在亲戚朋友面前怎么抹得开面子?显然,于双戈的内心极度失衡。
警察赶紧到于双戈所在的单位了解情况,据车站领导反映,这小子不安于当前的工作,没有耐心,整天和乘客扯皮,如果不是工作制度约束,估计经常和乘客在干架。
17日上午,5名刑警立即赶往虹镇去抓捕于双戈。
可令警察失望的是,于双戈根本不在家,现场从其卧室里搜查一支54式手枪和200多发子弹,而这支手枪正是轮船乘警丢失的三支手枪的一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